香港不止买买买,还有这20项非遗!你知道几个?

读特记者 啸洋
2017-08-14 23:32
摘要

港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14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涵盖共20个项目,为政府提供参考依据,就保护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特别是具有高文化价值和急需保存的项目,在分配资源和采取保护措施时订立缓急先后次序。

港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14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涵盖共20个项目,为政府提供参考依据,就保护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特别是具有高文化价值和急需保存的项目,在分配资源和采取保护措施时订立缓急先后次序。

发言人说,代表作名录项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诞、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正一道教仪式传统、食盆、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扎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和戏棚搭建技艺。此外,早前已被列入更高门槛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十个本地项目亦自动纳入代表作名录,分别为粤剧、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中秋节——大坑舞火龙、古琴艺术(斲琴技艺)、全真道堂科仪音乐、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黄大仙信俗。

发言人指出,上述首10个项目由非遗谘询委员会从首份香港非遗清单上的480项目中,经审议后作出推荐。政府并于今年2月至5月期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公众谘询,共收到200多份公众意见,大多数赞成将这10个项目纳入代表作名录。代表作名录甄选准则经非遗谘询委员会详细讨论并通过。包括:项目已被列入香港非遗清单;项目体现香港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或工艺等价值;项目具有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项目具有鲜明的族群/地区特色,或能显示香港一般生活文化的特色,且为其中的典型;及项目在社区有重要的影响,具有维系社区关系的作用,为社区或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介:

1. 南音

南音是用广府话说唱的曲艺,并曾是香港流行的娱乐,演唱者多为失明艺人,一般用古筝、椰胡等伴奏,并用手打拍板敲击节拍,歌词内容大多反映社会下层的生活困境。现时,南音的唱腔曲调多融入粤剧、粤曲中,成为其中的演唱元素。

2. 宗族春秋二祭

每逢春分及(或)秋分,或农历四月及九月,宗族成员或聚集祠堂祭祀列祖,或前往山头拜祭先祖墓地,以表孝道,慎终追远。新界宗族仍视祭祖活动为村族大事,部分本地宗族更保留食山头、分猪肉、以及使用围头话进行祭祀仪式等传统习俗。

3. 香港天后诞

香港各区的天后庙一直是天后信仰的宗教活动场所,信众透过天后庙的祭祀活动,发挥团结乡民与渔民群体的作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或在另外选定的日子里,各社区举行节目活动庆祝天后诞,或由地方值理会筹办神功戏及交换花炮活动,甚至举行海上或陆上巡游。

4. 中秋节-薄扶林舞火龙

每逢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薄扶林村均组织舞火龙活动。数十名健儿舞动火龙,在街巷巡游,祈求合境平安。此活动的各环节包括火龙扎作、火龙开光、舞火龙以至送火龙等,均由社区成员参与,发挥着凝聚社区的功能。

5. 正一道教仪式传统

香港的道教信仰大致可分为「正一」和「全真」两个派别,而香港的「正一」道教传统,又分为新界和市区两个体系。新界的「正一」道教仪式传统,主要是在围头乡村间进行的斋醮功德法事,例如神诞、太平清醮、开光、超度先人等。市区的道教仪式传统,则有青坛和黄坛两类,分别包括红事和殡仪白事仪式。

6. 食盆

新界乡村于祭祀、打醮、婚嫁、添丁「点灯」、祠堂开光等场合,多烹调盆菜飨客,称为「食盆」,族人围坐而食,象征团结。盆菜是新界乡村保存至今的一项独特饮食文化,不但起着维系族群的作用,而且也具有确认宗族成员身分的社会功能。

7. 港式奶茶制作技艺

港式奶茶俗称「丝袜奶茶」,由调配茶叶、煲茶、撞茶、焗茶、撞奶等步骤炮制而成,深受香港人欢迎。港式奶茶制作技艺反映了中西饮食文化在香港的交融与发展,也反映出本地市民的生活和饮食文化的面貌。

8. 扎作技艺

扎作是以简单的材料如竹篾、纱纸、色纸、绢布等,运用扎作技巧和绘画笔功制作而成。扎作在传统节日庆典和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常见的制成品包括花炮、大士王、花灯、龙、狮、麒麟及纸祭品等。扎作承载了不同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9. 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

男装长衫在新界传统宗族社会中是成为父老的身分象征,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女装长衫在香港普及后,缝制技术受到东西方设计影响,逐渐孕育出独特的风格。裙褂则是新娘出嫁的传统礼服,图案以龙、凤为主,传统上以人手制造。

10. 戏棚搭建技艺

戏棚是地方筹办神诞、太平清醮或盂兰胜会时,上演「神功戏」或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戏棚主要由竹、杉构成梁柱及框架,外盖锌铁片遮阴挡雨。搭棚师傅根据不同需求,可灵活地搭建出容纳少至百余、多至数千观众的戏棚,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建筑智慧。

11. 粤剧*

粤剧是以粤语演唱和念白的戏曲,流行于粤方言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粤剧通过唱、做、唸、打的艺术手段,配合化妆、服饰、道具和锣鼓等演绎故事情节,其表现形式糅合了文学、戏曲、舞蹈及武打,它的唱腔、行当、化妆、身段、及曲谱等都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除了单纯的表演艺术外,粤剧作为地方酬神、打醮等宗教活动的「神功戏」,更甚具社会及文化价值。粤剧于二零零六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二零零九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2. 凉茶*

凉茶是流行于岭南地区的一种饮料,以特定的中草药烹煮而成。在岭南地区地湿水温的气候环境中,成为大众袪湿降火、解燥消暑和防治感冒的一种独特饮食文化。凉茶在香港已有百余年历史,从前的凉茶店铺更是大众消遣的地方。现时凉茶仍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功能性饮品,承载了独特的民间智慧及传统文化。凉茶于二零零六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3. 长洲太平清醮*

活动已传承了百多年。据长洲岛民相传,清代晚期,长洲曾发生瘟疫,岛民死亡枕藉。为求消灾,居民延请高僧喃呒,在北帝庙前设坛拜忏,超渡水陆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绥靖游行街道,之后,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后,岛民每年皆举办太平清醮,酬谢北帝神恩,保境平安。百多年来,长洲岛居民为驱瘟逐疫,保境安民,一年一度举办太平清醮,从未间断。节庆的丰富传统内涵,在居民持续多年的参与中,得以传承发展。长洲太平清醮于二零一一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4. 大澳端午龙舟游涌*

每年端午节,大澳三个传统渔业行会,即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均举办传统「龙舟游涌」宗教活动。三个行会成员于农历五月初四早上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接神」,请出代表杨侯、天后、关帝、洪圣的小神像,接返各行会供奉祭祀,并于翌日端午节进行游神活动。仪式活动过后,会把小神像送返各庙宇。这项独特的祭祀活动已传承了超过一百年。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于二零一一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5.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

香港的潮籍人士约一百二十多万,他们积极传承潮汕的人文风俗。每年一度历时一个月的中元节,旅港潮人均举办盂兰胜会,于农历七月初一起举行,直至七月底止,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包括鬼门关、烧街衣、盂兰节忌讳、盂兰节神功戏、大士王、平安米、福物竞投等。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于二零一一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6. 中秋节—大坑舞火龙*

活动有百多年历史。大坑本来是一条客家村,据传于一八八○年,大坑曾发生瘟疫,为消灾灭瘟,村民扎作一条龙,上面插满香枝,在中秋前后,即农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舞动着火龙绕村游行,以及燃烧爆竹,之后,瘟疫果然停止。此后,村民每年都进行三天的舞火龙活动,以保大坑合境平安。大坑舞火龙于二零一一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7. 古琴艺术(斲琴技艺)*

古琴艺术包括古琴制作技艺,古琴制作雅称「斲琴」,即把木削劈成琴器,当中需经「寻、斲、挖、镶、合、灰、磨、漆、弦」九个步骤。本港的斲琴技艺奠基于浙派琴家徐文镜,一九五○年代他将斲琴技艺传予「蔡福记」乐器厂少东蔡昌寿,徐氏斲琴一脉,从此植根于香港。蔡昌寿开办斲琴研究班,将技艺公开传授本港琴人,使斲琴传统手工艺在本港得以传承。古琴艺术(斲琴技艺)于二零一四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8. 全真道堂科仪音乐*

道家科仪音乐为传统宗教仪式中采用的音乐,可分为「正一」及「全真」两个传统。道家的全真道堂科仪音乐在香港已发展多年,而蓬瀛仙馆传承的道教音乐,可说是香港全真道堂科仪音乐的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其科仪音乐在香港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发展出具本地特色的传统,如科仪演唱的经韵腔调受粤曲、粤剧、广东小曲及儒、释等宗教音乐的影响。全真道堂科仪音乐于二零一四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19. 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

活动已传承了超过二百年。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可以化解煞气,带来好运,所以在庆祝农历新年、婚嫁、祝寿、祠堂开光、新屋入伙、迎宾、太平清醮、神诞等喜庆场合都会舞麒麟。自舞麒麟随客家群体移入香港后,与本地传统音乐和武术结合,发展出极具本地特色的造型、步法和套式。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于二零一四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20. 黄大仙信俗*

黄大仙信俗初起于浙江金华地区,明清之际传入岭南。本港的黄大仙信俗奠基于一九一五年。一九二一年啬色园正式成立,以管理黄大仙祠事务。经过百年传承,时至今日,黄大仙信仰发展出宗教与慈善结合的特色,在香港以至海外华人社区广为流传。啬色园一直配合社会发展创办各类社会服务,体现「有求必应」的精神。黄大仙信俗于二零一四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 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十个本地项目。

编辑 陈湛杭

(作者:读特记者 啸洋)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