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T总裁”变成“青年农民” 深大学子一头扎进家乡建设中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张弛 马芮 易颖敏 王进
2021-12-01 11:55

水声潺潺,瓜果飘香,鸟语虫鸣,这是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瑞丰生态体验式农场的田园光景。而农场的经营者,正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2009届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苏勇钉。为返乡创业积攒资本与经验,毕业后的他选择留在深圳,并成立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6年后,怀着满腔热血的苏勇钉告别大城市,一头扎进家乡建设中,从“IT人才”变成“青年农民”。他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并牵头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入股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平县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并帮助当地务农人民脱贫。

6年来,合作社吸纳了153户农户加入,盘活了1000多亩荒地和林地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自2017年以来,苏勇钉先后荣获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广东省农业厅授予的“广东百佳新型职业农民”等荣誉和称号。

返乡创业——“为了让村民生活更美好”

作为深大毕业生,“创新创业”基因牢牢扎在苏勇钉的骨子里。毕业后他留在深圳成立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成了一名“IT总裁”。然而故乡的那个乡村,总是令苏勇钉惦念不已。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快速发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大有可为的农村天地,再加上对家乡的热爱情怀,苏勇钉决定放弃在深圳经营6年的软件开发公司,毅然返乡创业。

回忆起返乡的心路历程,苏勇钉表示自己一直关注农村发展:“在2014年,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了一篇分析我国农村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文章,让我看到了广阔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增强了为家乡注入新活力的信心。”作为从小在上陵镇丰溪村长大的留守儿童,苏勇钉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深深理解留守儿童与父母分隔两地的不易,他希望能通过自己去返乡创业,带领更多的年轻人留乡发展,让村里少一些留守儿童,让村民们的生活更美好。

让乡村的宝物“走出去”,互联网是最佳工具。IT行业出身的他互联网思维引入农业,牵头成立了全省首家土地入股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平县瑞丰种养专业合作社。“返乡之初自己就确定要打造一个体验式农场,激活乡村的经济。”苏勇钉说,有了这一思路,合作社一直在调整中发展,在6年时间里经历了种植选品、多样经济产业、综合化经营、土地管理方式、合作方式五大转变,在探索中逐渐找准了清晰的自身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合作社从以往单一的百香果种植转变为目前以猕猴桃为主,鹰嘴蜜桃、蜜柚和杨梅为辅的多品种水果种植;从单一的水果种植业到现在依托竹林的生态优势,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基地;从单一的种植养殖到目前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综合化经营;实现了从单一的土地租赁到结合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和扶贫产业资金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的联农带农的合作机制;组建了和平猕猴桃产业联盟,从合作社的单打独斗式发展到商业联盟抱团式发展。

苏勇钉说,合作社目前一直在尝试与各类群体、企业开展合作,不断强化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来,合作社会继续坚持人才引领、群众参与的发展基础,会继续坚持以绿色生态特色为优势的发展方向,努力推动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扶贫助农——“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发展产业扶贫,助民脱贫致富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苏勇钉也将此作为创业的目标不懈努力。2017年,上陵镇中洞村原有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土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为了合理有效使用扶贫资金,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实现稳定脱贫,当地政府征求村民的同意,决定将中洞村产业扶贫资金57.6万元入股到合作社,用于农业生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绿色高效水果种植示范基地,扶贫资金形成资产股权占比17%。村民黄运松激动地说:“这几年合作社发展起来了,村里修起了水泥路,学校也建设得更好了,村子变得更漂亮了,每天干劲也更足了!”

这给了合作社极大机遇,也是合作社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实践。“我们合作社通过聘请贫困户到生产基地务工的产业扶贫模式,用资产股权收益、进园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苏勇钉介绍,2020年,合作社带动增加贫困人口全年总收入17.28万元,人均增收2400元,帮助中洞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户72人顺利脱贫。56岁的村民苏光明表示,自己之前一直在外地务工,合作社的成立是他回乡工作的契机。“现在我每天在村里上班,离家10分钟就到了,不仅方便,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见证了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也发挥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中洞村的贫困户脱贫。”说到家乡的变化,苏勇钉难掩激动。他表示,2021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一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基石”,“我希望自己能继续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赋予的新任务,做一个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坚持和农户制定好的深度、长期、有效的联农带农机制,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继续强化三产融合发展,争取把合作社做好做强,助力国家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据了解,未来合作社将依托和平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猕猴桃,以及上陵镇丰富的竹林资源和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猕猴桃和竹林产业。合作社致力于打造以猕猴桃为核心产品的“猕大叔”水果品牌、以金蝉花为核心产品的“竹外雲”南药品牌、以笋品及竹制品为核心产品的“知竹侠”文创品牌,以及“溪上田园”体验式农场品牌、“竹海听风”民宿、旅游品牌,努力推动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勇当先锋——“肯定走在最前面”

踏入瑞丰生态农庄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丰溪村党支部赠送给苏勇钉的一块入党誓词木牌,旁边还摆放着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样一块小小的誓词牌、一本薄薄的章程册子,苏勇钉却对此珍爱有加;而提及他的党员身份,苏勇钉的语气中也满是骄傲。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他提到,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两样纪念物不仅让他时刻谨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也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范,鞭策着他不断前行。

回顾过去的人生经历,苏勇钉时刻把自身和党紧密相连。从小学的少年先锋队队员到中学时期的共青团员,再到现在的党员身份,这一转变过程体现了党对于他为人民积极贡献的认可,更体现了他个人觉悟、价值观及奉献精神的进阶和提升。年少时,他为进一步认识党、热爱党、参与党的工作建设而加入党;进入社会后,他又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为人民做实事、谋福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苏勇钉的行动正是这一光荣使命的最佳诠释。

在当下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苏勇钉也积极发挥着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党的任务下来,党员肯定走在最前面。”对于通过扶贫项目带动农户征收、以签订协议的方式保证农户的收益等工作,苏勇钉从不怕吃亏,而是把这当作他应尽的责任义务。对苏勇钉的辛勤付出,村民们也是有目共睹:合作社创办初期,他与母亲母子两代同为党员的身份换来村民的信任,用切实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获得村民的支持;后续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不少村民逐步放弃了离乡外出打工的想法,而是选择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也足见他们对苏勇钉及其事业的肯定。

“脾气好、人品好、办法好。”66岁的朱菊森大娘从合作社成立以来就一直在此工作,提到苏勇钉,她以这一朴实而简单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夸赞、感激之情,“现在村民们房子盖起来了,水泥路铺好了,生活也稳定下来了。”这些身边的细节见证了苏勇钉勇当先锋、一心为民的真切奉献。作为党员,他不仅走在了人民的“最前面”,更走在了人民的“最里面”,在助民脱贫致富路上,他以平等的心态与群众相处、与群众相融,也因此获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获得了自身事业和村县产业的“双丰收”。

攻坚克难——“办法总比困难多”

尽管创业路上多险阻,苏勇钉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何获得村民的信任,盘活土地资源,是困扰苏勇钉的一大难题。土地流转期限太长,农户担心会“丢”了自己的土地?如何保障农户的利益,以及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苏勇钉通过向村委、镇府和相关农业部门咨询、了解,和农户深入沟通、交流,最终,合作社制订实施了“社员优先”的用工原则、“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保障和收益分配制度以及“财务监督+社员代表参与经营决策”的经营管理制度,消除了农户的顾虑,并成功吸纳了153户农户分别以土地入股、租赁等土地流转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盘活了村里的1000多亩荒地和林地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66岁的黄运松大娘说:“我以前主要是在家里种些水稻、番薯、花生,靠山吃山,再卖些山货赚钱,现在通过合作社来种水果,挣钱稳定,也更放心,每天还可以抽出时间带孙子,日子过得很不错。”

土地盘活了,但交通不便、产品经营单一等问题又冒了出来。在创业初期,农场到合作社基地的必经之路大多都是烂泥路,交通十分不便,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为了扫除这一障碍,苏勇钉积极寻求村民、村委干部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此外,在产品的市场营销方面合作社也曾遇到“瓶颈期”。早期农产品的生产线单一、品牌单一,直接影响了农产品销售的收益。通过不断调整,苏勇钉带领村民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延长产品线,并根据不同的产品属性,采用多品牌全渠道的销售方式。在经营过程中,合作社面临着人才紧缺,资金不足和缺乏技术的三大问题。目前,这些问题都已通过加强合作、获取农业扶持等方式得到了解决。

六年多来,苏勇钉一路克难攻坚,带领其所在合作社不断发展。他所在的瑞丰合作社也先后荣获“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河源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称号。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乡村生活,选择回农村发展,这让苏勇钉感到欣慰。“坚持建设家乡的初心,做好长期的工作准备。”他对有志于助农扶贫的学弟学妹们送出寄语,“不要因为一时兴起而参与助农扶贫工作。决定好之后,要注意参与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比如技术上的支持、营销推广上的帮助。深入农村基层第一线的过程中,要注意多跟农民交流,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今年年初,我国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方向。未来,期待更多的“苏勇钉们”,为乡村的建设和振兴做出新贡献。

(原标题《从“IT总裁”变成“青年农民” 深大学子一头扎进家乡建设中  》)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特区报-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张弛 马芮 易颖敏 王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