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季,拉萨河湍急地在河谷奔流;海拔3700多米的山坡上,一座依山势而建的藏式博物馆已雏形初现,工人们正紧张施工。
7月10日,深圳特区报“大局”采访报道组来到拉萨市城关区慈觉林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施工现场,187棵全冠移植的柳树、榆树、银杏等树木,绿意盎然。
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深圳市无偿援助拉萨市的首个项目。由深圳市政府出资1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并委托万科集团负责项目建设管理和建设资金兜底。后续该项目将全权移交给拉萨市政府,由其进行场馆内的策展、布展和运营管理工作,预计2018年面向国内外游客开放。
藏式风格建造“非遗”博物馆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占地60亩,按“一馆一园”理念进行设计,即轴线延展、东西连结、聚心合围、水陆联系,博物馆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博览园面积约25000平方米。
拉萨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范跃平告诉记者,项目确定后,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建设运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两次项目设计评审会议,协调各部门以及项目方、施工方积极推进项目的设计和建设。
记者在现场看到,正在建设的西藏非遗博物馆隔拉萨河与布达拉宫遥相呼应,是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园。主场馆是一栋五层的建筑,集陈列展览区、报告厅、鉴定修复区、办公区等多功能于一体。体验园区结合藏族传统过林卡的习惯设置露天剧场、茶园、商业等,集参观、游玩、购物于一体。“最终确定‘以园养馆’的形式,确保西藏非遗博物馆项目在未来进行可持续经营。”西藏非物质遗产博物馆万科项目经理王回利说。
他说,项目启动后,万科邀请多个国内知名设计团队到拉萨实地考察,借鉴大昭寺、布达拉宫等知名藏式建筑风格,完成各个方案设计,由拉萨市政府和专家选定最终设计方案,后经近两个月的修改完善,设计方案最终在去年9月23日通过第二轮的最终评审。
“这是一座完全藏式风格的建筑。”现场的工作人员说,博物馆采用了布达拉宫的“之”字型栈道,进入主场馆有一个借鉴大昭寺的方形天井。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项目是西藏首个此类博物馆,是拉萨和深圳两地合作交流的重要见证。”范跃平说,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文化保护工程,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项目建成后,其本身将是一座“非遗”的建筑物,对把拉萨建设成为国际旅游文化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更多内涵。
克服困难如期推进工程建设
深圳援建西藏首个“非遗”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拉萨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更是世界人民心中的雪域明珠。因此,建设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责任重大。
事实上,作为万科集团在建海拔最高的项目、同时也是拉萨市首个劲性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在设计和施工阶段,项目在外墙、栈道等多个位置都采用了藏式建造工艺,在原汁原味的展现藏式营造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建筑技艺,保护并传承藏民族传统文化。
由于项目运用的藏式工艺技术难度系数高、工程体量大,且市场上高精技工人员不足,万科坚持“工匠精神”,多种途径寻访到一批拥有精湛藏式传统营造技艺的匠人,参与到项目建设。记者在现场看到一面藏式的墙壁,就是按照藏族工匠提供材料和技艺建造的样板,施工时严格按样板进行。
尽管项目团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仍出现难以预计的困难。王回利说,西藏本地建筑材料匮乏,需要从内地通过汽车运输到施工现场,路上时有冰雪、塌方或修路,加之在藏施工人员会面临严重“高反”,导致工作效率降低,拖慢施工进度。同时,拉萨冬季因低温、雨雪原因,每年11月15日至3月15日之间有4个月的冬歇期,导致项目工期异常紧张。
“我们克服重重困难,优化施工程序,向前向后赶工期,确保项目如期推进。”已经进藏一年的王回利脸上多了两抹高原红,人生多了一抹高原红。他说,目前,博物馆完成报告厅及商业等主体结构,主场馆区施工至3层结构;体验园区栈道、栈桥、经幡台和玛尼沟的主体结构已基本完成,前场大型乔木均已种植完成。“项目计划于今年8月底封顶,春节前移交至拉萨市政府。”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