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丨该怎么来读深圳这座城——读胡野秋的《深圳传》随感

李梅
2020-06-28 17:32
摘要

40 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不论长短,深圳的独特和重要性——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很值得大书特书。40 年了,也到了该好好总结总结的时候了。在这个时间节点,胡野秋为深圳做了一本体量颇丰的传记,恰逢其时。

40 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不论长短,深圳的独特和重要性——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很值得大书特书。40 年了,也到了该好好总结总结的时候了。在这个时间节点,胡野秋为深圳做了一本体量颇丰的传记,恰逢其时。

▲《深圳传》 胡野秋 著 新星出版社 2020 年 6 月出版

人人都知道深圳,人人未必都真的了解深圳。可写之处太多,既不可堆砌也难以一一尽述,如何取舍方见作者眼光。胡野秋对历史资料的把握和选取可谓慧眼独具。深圳的历史渊源,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深圳本地独有的地理、民俗、语言、文化,城市风貌与特色、特区精神与气质等等,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重要要素均囊括其中,尤其对那些敢吃螃蟹的创新举措,如新中国第一张股票、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 93 文稿竞价"等更是浓墨重彩,不惜笔墨地详尽记述。并且,即使是那些公众已耳熟能详的史料,胡野秋也没有图省事简单地重述于此,而是深耕细作,再三仔细挖掘更多的尘封往事,并多方反复求证真伪,因而文中常常有更多更详细甚至首次披露的史料呈现出来,令读者耳目一新。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传记与传统史志有很不一样的表述方式。

传统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深圳传》虽然兼具史体、志体的一些特性,但这本书既不完全像史书,也不完全像一部地方志,而更像胡野秋自己所说的,是在深圳工作生活将近 30 年的一部"读城记"。他阅读这座城市,除了用眼睛阅读,还常常用脚阅读、用心阅读,因而在表述方式上,他打破了传统习惯,开创了做传记的一种新颖模式。

传统传记注重述而不论,也可寓论于述,但论不是重点,故少而又少。而胡野秋在《深圳传》中大量地夹叙夹议,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颇有见地,其中很多可以说是目光长远、颇具高度的。如他对深圳文化的定义的一段论述,我就非常认同:"深圳文化真正区别于内地并形成自身特色的,就是它的‘兼容文化’,因为多文化‘兼容’,便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这就与其他城市的‘多元文化’形成区别,‘多元’只是并行的一种状态,而‘兼容’就是一种新的生命体,前者是物理反应,后者才是化学反应。"

又如,对于方言的"标识功能""文化录传功能""审美功能"等作用的论述,对于福田中心区文化金三角使城市富有灵魂的论述,等等。此外,还有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与质疑,如摩天大楼建设的利与弊、文化界"引进大师"的利与弊、提出"引进大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发现大师",甚至"培育大师"等观点,引人深思。

而在该书接近结尾处,胡野秋作了一段总结性的论述:成为"伟大城市",除了它们留下的建筑、街道,更有它们贡献出的城市精神。这座城市的最大财富就是它的"观念",是以"十大观念"为代表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最终改造了城市的整体气质。有了这些影响深远的观念,人们便选择留在这里,与它共生。

这段论述可说是全书点睛之笔,既点明了深圳之所以能用短短 40 年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今天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内在成因,又呼应了序言里说的:"认识一座城,总是由表及里的,正如认识人。"

胡野秋就是这样由表及里,一边叙述着深圳的历史,一边随处加以点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此一来,读者在读这部传记时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事,还有思——作者以他的思考去启迪读者的思考。看到后来,有时甚至觉得这部传记真的不仅仅是传记,同时还是一部高参奏折,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发人深省,具有启迪的意义。

不一样的表述方式还表现在行文的语言风格上。幽默、诙谐、风趣是胡野秋语言风格的基调,在我二十多年前认识他时就感受到他语言上的这一大特点。这次在他的《深圳传》中,这种语言风格表现得更加鲜明,也更加炉火纯青了。整本书在讲述历史、表达观点时俯拾皆是的幽默、诙谐、风趣,读来不仅毫无违和感,反觉妙不可言,常常读到精彩处,不禁拍案叫绝!

该书的风趣、幽默之处仅举几例如下:胡野秋认为兼容文化的结果产生的是"骡子文化",于是他便用"一匹文化的‘骡子’"做了那个段落的小标题,让人看了小标题就忍不住一定要进入正文看下去;又如小标题"一条名叫深圳的鱼",暗喻"鹏城"一名的由来。这些借助修辞手法的幽默让一部貌似严肃正经的史书灵动地活了起来。

作者:李 梅 《南山文艺》主编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李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