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圣人”光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刘文飞
2021-11-13 14:02

《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德]安德里亚斯·古斯基 著 强朝晖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索恩 2021年10月版

今年11月11日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近期,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由瑞士巴塞尔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教授、德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权威专家安德里亚斯·古斯基所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对读者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下简称陀氏)的每一部长篇巨著,都是一次终生难忘的阅读体验。作家的一生也和他的小说一样,从内到外充满了戏剧性,令人为之扼腕。在这部传记中,古斯基生动地描述了作家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坎坷的一生。古斯基用流畅的文字,回顾了陀氏政治立场变迁的轨迹,以写作谋生而付出巨大心血,以及其小说中那些充满张力的画面以及对人性的不断拷问。

在此之前,有不少关于陀氏的传记,但在俄国文学家中,尤其在俄国国内,他的传记较普希金和托尔斯泰数量上要少很多,在30年前、40年前更少。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俄国国内对陀氏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有人说他是一个残酷的天才,因此研究他的人不多,为他著书立传的人就更有限。古斯基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原作成书于2017年,是一本很新的陀氏传记,有不少新的信息。此外,本书另一大特点就是作者不是用俄语写的,也不是用英语写的,而是用德语写成。这一点让我非常高兴。一个德国人写的陀氏传记,肯定会带着德国人的观点和眼光,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中国学者里也应该有人用中国人的观点和眼光写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不论别的,至少这个研究陀氏的角度就是崭新的。

说回这部德国学者写的陀氏传记,书中的新视点和德国视点,确实都有着明显的德国印记。首先,相较其他关于陀氏的传记,本书更侧重从哲学层面、思想史层面去理解陀氏及其小说。书中花了相当的篇幅来叙述陀氏深受德国的哲学家康德、谢林等人,以及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当然,影响陀氏的也有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而德国的哲学家尼采,则反过来又受到陀氏小说的影响。本传记作者古斯基是一位在德语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学者,对陀氏与德国哲学的互动,他可谓如数家珍。其次,古斯基的德国视点除了哲学,还表现在相对浅的生活层面上,他特别关注陀氏在俄国之外度过的岁月,尤其是陀氏在德国的日子。其实,陀氏很多作品是在俄国之外写的,尤其是德累斯顿和巴黎两座城市,前前后后加起来,陀氏在俄国之外一共待了4年之久,因此,古斯基把这段岁月看成是陀氏继西伯利亚10年苦役之后的“第二次流亡”,这是一个很有创见的发现。

读这本德国学者写的陀氏传记,我们还能明显发现一些“他者”的角度。我们知道,一位文学家,尤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俄国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像普希金、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不光是诗人和作家,还是大众心目中的“圣人”,是需要被崇敬和仰视的。书中最后写陀氏的葬礼非常详尽,正是民间自发将陀氏的葬礼升级成了国葬,这才开创了俄国人民为文学家封圣的先例。自1881年2月9日陀氏葬礼以降,屠格涅夫的葬礼,托尔斯泰的葬礼,俄国人民也都给予了国葬的规格,直到后来,马雅可夫斯基的葬礼,帕斯捷尔纳克的葬礼,也都是这样规模盛大,充满仪式感。

德国学者将陀氏“圣人”的光环褪去,让本书有了对陀氏崭新视角的研究和解构。除此之外,这部陀氏的新传记也有着极具可看性的特点,作者通达的文笔让全书很有画面感,而那些从哲学角度的分析和解读,也一点不晦涩,非常好读。当年,陀氏以文学的形式描写19世纪俄国和同时期欧洲经历的种种危机。今天,他的作品却依然会触痛(后)现代世界那些尚未愈合的伤口:科学与信仰,肉体与心灵,个体与社会,国家与世界,民族与跨民族身份认同等等,而这些,不过只是人类众多矛盾关系当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因此,对于今天的读者,或者说全体人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著作仍然恰逢其时。

(原标题《褪去“圣人”光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编辑 编辑-高原(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