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商战中的传统重商思想
李冬君
2022-02-15 09:10

通过自办企业,买办资本向民族资本转化,中国最早一批民族企业,即由买办资本转化而来。

当林则徐打算用茶叶、大黄抵制英夷时,他已有了商战意识。《南京条约》后,中国开五口通商,刺激了中国人的商战思想。然而,思想的来源及其思维方式,都来自中国传统,是一种传统的本能反应。受了外来刺激,不约而同,用传统来回应。

有人向提出“商战”思想的郑观应问到:“书中皆言时务,何以首列《道器》”?郑回答说:“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看来他坚信中国传统思维的对立统一,不管“权术”与“常经”性质怎样不同,“富强”与“孔孟”有多么不合,只要入其范式,对立性就自然消解了。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事实是作为“富强之权术”的资本主义,与作为“孔孟之常经”的儒教,很难以制度化的方式同构,但有可能出现儒教资本主义,儒家事功学派,原本就有重商主义传统。

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皆败,割地,赔款,开商埠,元气大伤,而门户大开。可五口通商后,中国贸易顺差并未改变,而且还有意外的增长,至同治时期,竟然出现了“中兴”局面,所以,那时中国的洋务派们,对商战也信心满满。更何况,两次战败,朝廷虽感屈辱,却也吃下了定心丸,正如徐继畬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略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

无亡国之危,无易代之忧,唯商战是求,况且这是一个需要商战,并产生了商战之士——买办阶层的时代。对于这一新兴阶层,以国士待之,即为商战之士,如郑观应本人,也是买办出身。

据经济史专家汪敬虞研究,从1865年开始,约三十年时间,中国社会形成买办资本,五口通商后,买办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显示了三十年商战的成果。过去,一般认为,买办收入主要来自佣金,可汪敬虞指出,洋行与买办之间,起初没有佣金制,由洋行支付固定工资。19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设立佣金制。最初的佣金,一般为2%,其后下降,至六十年代后期,有的已下降到1%,到了19世纪90年代初,则进一步下降为0.5%以至0.25%。三十年间,佣金的数额按最高的比例计算,即使全部进出口贸易都经买办之手,并且都抽取佣金,也不到1亿两;如按最低比例计算,不过1200多万两。此数目,显然不足以构成买办暴富的主要部分,应该是买办的自营商业,成为他们暴富的主要途径。

通过自办企业,买办资本向民族资本转化,中国最早一批民族企业,即由买办资本转化而来。仅抽佣金,买办哪能成为商战之士?一旦自营起来,其资本运动就有了独立属性,虽然他还在效法洋人,追随他们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化,但买办们毕竟走上了同外国资本竞争的不归路,不管他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注定了要成为与外国资本交手的商战之士。

(作者系历史学者)

编辑 特区报-刘彦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党毅浩,特区报-张雪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