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学生体检筛查抑郁症需谨防歧视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2021-11-11 01:33

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网络无孔不入,这几年,青少年心理卫生面临极大挑战,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低龄化现象令人忧心。面对社会的关注,日前,教育部在回复全国政协相关提案时明确,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现在,仍有不少家长、老师把学生打不起精神、脾气暴躁、过度内向等异常行为误认为是“闹小孩子气”,因而错过了干预时机,甚至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与其他疾病一样,如若发病初期就得到医疗介入,痛苦和伤害就能大大减轻,治愈几率也会提高。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相关症状,对尽早治疗很有帮助。同时,学生体检具有普惠性、强制性,心理健康纳入学生体检,对于家长、学生和教师来说是一堂生动的心理卫生课,这对于提高全社会心理健康意识和全民心理调适能力也大有裨益。

今年10月10日,第“3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央视推出了《面对你,已经用尽了我所有的勇气》公益片,患者分享遭人歧视种种经历,引发不少共鸣,让人深感抑郁症被大众接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社会对精神疾病认识程度较低,对抑郁症等疾病的偏见还相当普遍,推行学生抑郁症筛查必须考虑这些现实问题。若有学生被筛查出患有抑郁症,会不会被贴上标签,受到同学、其他家长甚至老师的排斥?会不会有学校拿减少“风险”当借口,拒绝这位同学的就读升学请求?学生抑郁症筛查消息传来后,网友的担心应该得到重视。

首先,体检结果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尤其精神疾病患病容易引起歧视,更应慎重处理。平衡好及早干预和保护隐私两者关系,需要学校和家庭形成良好互动,通力配合。学校应当事先向监护人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以诚意打消他们的疑虑,分享相关信息。同时,也要制定严格规定,将学生患病信息的分享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尽可能减少信息泄露风险。

除此之外,学校更应积极宣传科学心理卫生知识,坚决向歧视、偏见说不。不少人认为抑郁症是脆弱、娇气、心眼小的表现,鄙夷患者;也有人害怕抑郁症会作出自残、自杀甚至伤人举动,因此疏远、孤立患者;还有人觉得抑郁症无法治愈,即便表现正常,也会“突然发作”,心中存有芥蒂。这些误解都源于对抑郁症的无知。其实,抑郁症诱因很多,很多单纯是因为神经递质或者激素分泌出了问题,跟个人气质、品质毫无关联。何况,年轻人社会阅历浅、心智还不成熟,应激创伤后产生抑郁,也十分正常,很难说是个人性格的问题。科学介入后,抑郁症患者的表现是可控的,也是可以治愈的,完全不必反应过度。

某些学校发生学生坠亡事件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于是就给有抑郁倾向的学生设置“门槛”,检查单变成退学单,看似解决了“麻烦”,实则是推脱了责任。承担起关怀和帮助抑郁症学生的责任,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依靠的心灵港湾,是出台抑郁症筛查政策的出发点。科学给予患病学生关爱,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学生体检筛查抑郁症需谨防歧视。筛查上路前,防止副作用的配套措施一定要先扎牢做好。

(原标题《特评|学生体检筛查抑郁症需谨防歧视》)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