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岭街道文艺“漫”生活,听文化名流胡野秋讲“古琴与中国文化之根”

晶报记者 刘宇斌
2021-11-09 10:00
摘要

11月6日下午,园岭街道办事处文化站3楼多功能厅内古风雅韵,近五十位社区居民和古琴爱好者齐聚一堂,在品饮茗香、琴瑟之音中,听文化名流胡野秋讲“古琴与中国文化之根”。讲座在主持人聂璨的《明月几时有》的古琴声中开场。

古琴一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之首,“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声音沉稳厚重,能让人萌发一种向上的力量,正音而后正心,塑造我们的品德。古琴曲空灵、幽远的意境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文人雅事走进社区寻常生活,以古琴雅集率先开场再合适不过了。

11月6日下午,园岭街道办事处文化站3楼多功能厅内古风雅韵,近五十位社区居民和古琴爱好者齐聚一堂,在品饮茗香、琴瑟之音中,听文化名流胡野秋讲“古琴与中国文化之根”。讲座在主持人聂璨的《明月几时有》的古琴声中开场。

文化之美,美美与共 共享福田美好生活

儒家常说,“琴者禁也”;道家所言,“琴者心也”;佛教认为,“攻琴如参禅”,古琴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智慧,将情感思想通过音乐的自然规律表达地恰到好处,清微淡远却中正平和。由此,一场文人雅事在古琴这股传统雅风中复苏,在园岭的上空风雅了起来。上至七十多岁的阿姨下至几岁的孩子,他们身着长衫、唐衣、汉服来了,现场无处不体现着仪式之美,风雅之乐。胡老师说,古琴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系,民族精神的凝聚。它的传承不仅在于技艺,更重要的在于精神与文化。所以古琴文化即天地精神,人文情怀。琴人想要直入内心,完善自我,必须融汇贯通儒释道三家,由琴技而琴艺,进入琴道境界。他从如何欣赏古琴,如何从琴韵中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开始,带大家一起走进古琴世界,将“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古琴精髓传递。

在互动环节,深圳大学林伟强教授现场对话胡老师,林教授五十岁学琴,学了两首琴曲,便背着琴上茶山,他认为琴更多的悦已,并分享了他与古琴的故事。古琴爱好者王成老师现场提问,古琴作为士大夫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如何体现的?胡野秋老师讲了竹林七贤阮籍的故事,他说,“一把古琴在手,相当于文人的核武器。我可以不用刀,但我有器。这是几千年文人风骨的一种体现,需要真正知识份子的坚持。”但他也欣喜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弹古琴,未来会诞生一批中国的士人,让士重新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现场好琴的嘉宾,主动上台切磋琴艺。大家悠游于茶韵、香韵、花韵、琴韵的诗意中,在胡老师的细述漫品不一样的美学和精神大餐。在场的大小朋友们都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胡老师的精彩讲述所陶醉。王阿姨说:“太幸福了,在家门口就能够体验到“推门就是美好生活”。有不少听众因此对古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围着胡野秋老师询问学琴事宜。一场讲座,在社区掀起了礼仪、谦让、祥和、文明的新风。

公共文化,塑造质感生活空间,为福田注入文化新活力

近年来,园岭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市、区两级政府的中心工作厚植文化土壤,努力营造全民了解、全民互动、全民参与的人文氛围。文艺‘漫’生活系列活动,作为一项惠民利企的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在“促消费、稳增长、拓市场、惠民生、办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精准化、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文化供给,围绕“品鉴”“乐享”“雅事”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打造“都市型”“沉浸式”“国际化”的公共文化氛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进入辖区,打造出更有质感的市民生活空间、更温暖的城市发展环境,形成传承城市文脉、传播城市文化的社会风气。

文艺“漫”生活——雅事系列沙龙进一步赋予园岭社区文化新特色、新色彩和新活力,让更多人与其产生链接,感受着生活情趣之美。接下来,还会有“香”遇美好、宋代绘画中的插花艺术、当你喝茶时你在想什么系列活动相继开展,更好地为福田注入文化新活力,让文艺雅趣的生活方式真正融入园岭人的生活。

愿每个人的生命里,都能遇见古琴,愿每个园岭人的书房里,都有一张古琴。

(来源:晶报APP)

编辑 刘春雨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晶报记者 刘宇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