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四大文明: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
其实,文明何止四种。欧洲有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西亚有两河流域文明(包括亚述和巴比伦)和波斯文明,南亚有印度文明,东亚有中国文明,中美有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南美有印加文明,加起来至少也有十大文明。
这些文明,很多都是失落的文明,失落是常态,不失落是意外。像我们中国,至今在很多方面还保持着与古代的连续性,太不容易了。20世纪80年代,金观涛以“超稳定结构”称之。“超稳定结构”是那个年代主流思潮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当然是负面的。其实,失落有失落的原因,连续也有连续的原因,无所谓好坏。
什么叫“文明”?这通常有两套标准。
一套是技术发明的标准,如金属、城市、文字等。研究此类东西,当然离不开考古。文化历史考古学以考古文化为研究目标,文明在考古文化之上,比考古文化大,比考古文化长。这类要素,在有些文明那里是有缺失的,但中国文明是三大要素齐全的文明,在十大文明中,传播范围最广,连续性最强。
另一套是社会组织的标准,如私有制、贫富分化、社会分工、社会分层,以及是否形成复杂社会,特别是有无国家的出现。中国的新石器文化,黄河流域有三大块,长江流域有三大块,外加南北方各有一个大后方,至少分八大块。龙山时代以来,冶金技术出现,普遍有城,各种符号系统也在各地被发现。
过去,中国考古学家还小心翼翼,模仿柴尔德(Childe, VereGordon),称之为“文明曙光”。现在,有人主张,良渚文化已经是文明,文明上限不断上推,宋儒和辛亥革命家说的黄帝纪年(中华五千年)已经打不住了。
生活在距今约五千年的良渚人(今浙江杭州),不仅佩戴玉饰,用高级的漆器,杯子上还涂着红漆或刻着花纹,精致程度令人咋舌,非现代人臆想的落后和原始。
研究“国家”,西方把前现代国家叫state,现代国家叫nation。塞维斯(Elman Service)的band - tribe - chiefdom - state 四阶段说,其实只是讲state 的起源,即州县规模的小城小国的出现。前面有游团、部落、酋邦三阶段。欧洲传统是小国寡民的自治传统。希腊的国只是一城一邦,所谓雅典帝国,只是城邦联盟,没多大。
历史上的大帝国多在东方。欧洲大帝国只有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马其顿帝国接收了波斯帝国,昙花一现。罗马帝国幅员广大,分崩离析。中世纪以来,欧洲一盘散沙,全是小国。即使现代国家,靠战争打乱重组,也大不到哪儿去。最大的是横跨欧亚的俄国。而今天的申根26 国,仍叫Schengen States。真正另起炉灶的大国全是地理大发现后的殖民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所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O.Anderson)说,最早的nation,不在欧洲,而在美洲,nation 是“想象的共同体”。
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中国的国家,从起源到发展,苏秉琦有“古国—王国—帝国”三部曲。很多人都以为,龙山只有酋邦(chiefdom),三代只有王国(kingdom),秦汉才是帝国(empire)。我理解的所谓三代,其实是夏人、商人和周人居住活动的三大地理板块。夏、商、周三分归一统,由西周建立的天下,规模同东周列国差不多大。这样的大脚根本就塞不进state 的小鞋。硬塞,只能“削足适履”。
西周有天下共主,不是城邦国家。我们从西周封建的范围、从西周铜器出土的地点、从西周铜器铭文的内容看,西周绝不是kingdom,至少也是united kingdom。现在的英国(不列颠王国),就叫UnitedKingdom。西周再小,也比英国大。
秦汉帝国以西周疆域为铺垫。西方使用empire,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比较大,但无严格标准(如雅典帝国就很小),我们把西周叫成帝国也未尝不可(美国汉学家贝格立有二里岗帝国的说法)。
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编过一本书,叫Empire to Nation ,主题就是帝国解体转变为现代国家。我理解,即使是现代中国,也不是按欧洲模式或美国模式重组,更不是按照奥斯曼帝国解体的模式,大卸八块,彻底缩水。现代中国,除了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无论国土规模,还是民族构成、政区结构,都是继承古代中国,特别是大清帝国。现代中国是历史形成的中国,并不完全是人为建构。
1949 年后,中国的考古发现,年年大丰收,不仅我们自豪,世界上的考古学家也刮目相看。在这本《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中,这些都有着记录和论述。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跟着一线考古队长穿越历史》
李零 刘斌 许宏 高大伦 樊锦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5月版
研究世界文明,欧亚大陆是“重头戏”。欧亚大陆,亚大欧小。欧洲面积只有亚洲的四分之一。古典作家说的亚洲,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伊朗高原。殖民时代,亚洲的概念东扩,进一步分为西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东亚、北亚六大块,每一块都很重要。
欧洲人对亚洲的认识是由近及远的,西亚考古、中亚考古、南亚考古、东南亚考古,他们很熟悉;但东亚考古、北亚考古却在中、蒙、俄三国外加韩、日两国的范围内,这一范围占了亚洲的一半多,他们对此领域相对隔膜。
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经常跟西方学者讲,中国太重要。这个重要是对世界重要。我们要知道,欧亚大陆东半,中国是文明气旋搅动天下的风暴眼。张光直说,中国考古的重要性在于,它对改写世界史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应该对世界历史做出贡献,也能够对世界历史做贡献。我非常赞同他对中国考古的历史定位。
中国考古是世界考古的一部分。我们做中国考古,其实也是在做世界考古。用中国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国,一定前途无量。
本书强大的作者阵容。
延伸阅读
《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
梁云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年6月版
本书以《史记·秦本纪》为主线,以相关的考古资料为“第四家注”,以期达到考古与文献相互印证、相互启发的“二重证据法”效果。作者聚焦的问题是:秦从一个鄙陋的蕞尔小国能最终统一天下,建立帝业,除了历史时势,自亦有制度文化、思想理念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其早期发展的时空格局中有怎样的萌芽?在物质文化上有怎样的反映?秦的早期发展如何从考古学角度得到合理的復原和陈述?另外,秦人早期历史中长期聚讼纷纭的种种谜团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百兽率舞: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动物纹装饰综合研究》
邵会秋 侯知军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年4月版
本书通过对各类动物纹装饰的分类研究,梳理出它们在北方地区的发展演变脉络,揭示各种动物纹的时代性特征及地域性特征,并对新疆地区和境外草原各地的动物纹装饰特征进行梳理,为中国北方动物纹深入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背景和参考。本书根据北方青铜器各种动物纹装饰所体现的文化因素交融现象,讨论了中国北方青铜文化和欧亚草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互动关系,并探讨北方人群对动物纹装饰的选择以及其背后的意义。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苏秉琦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10月版
苏秉琦作为中国考古学泰斗之一,本书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学术研究之大成的书,还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考古寻根记》
苏秉琦 著
北京出版社
2019年10月版
本书汇编了考古学家苏秉琦撰写的普及文章,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特点、基本方法和中国考古学科发展的展望。部分文章是根据手稿第一次整理影印出版。本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详细介绍了中国考古工作中与早期中国和中华文明起源有关的发现,比如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陶寺遗址的发现等,通过这些遗址的考古学研究,探讨早期中国的形成、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起源等重大问题。他的“满天星斗”理论标志着考古学中国学派的形成。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