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块玉呈现对称分布用于覆盖死者面部,其造型看上去更像今天动漫卡通面具。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27日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见到的这件“玉覆面”文物,是山东出土的汉代文物。2000多年前“汉代诸侯王”用“玉覆面”殓葬,希望借此尸体不腐,魂灵不灭。正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热展的“齐鲁汉风”文物展,带出一段“汉代诸侯王”“玉覆面”故事。
本次“齐鲁汉风”山东汉代诸侯王墓精品文物特展,是继2016年举办“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文物特展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汉代诸侯王系列展”的延续,希望为观众多角度呈现汉代齐鲁风貌。
“玉覆面”最早出现于西周
专家介绍,“玉覆面”最早出现于西周,是用各种玉料对应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制成饰片,缀饰于纺织品上,用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面部或对应亡者面部的部位,以示尊崇。这种奢华的丧葬品仅出现于贵族墓葬中。由于当时玉料稀缺,面罩大都由碎玉或废玉加工制成。到了西汉早期,“玉衣套”(只有部分,如头套、手套、脚套等若干部件)和完整玉衣出现了,最后发展成受世人瞩目的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鎏金铜缕玉衣、丝缕玉衣共5类。
考古专家发现,两汉时期的“玉覆面”,一般与玉衣、玉枕配套出土。本次来自山东的这套“玉覆面”由依据额、颐、腮、颊、颌、耳的位置和形状设计的17块玉片和鼻罩组成,背面有穿孔方便缀联。整件酷似一张沉思的人脸,对称协调,浑然一体,尤其是鼻翼,由一块整玉雕成,表面密布纹饰,厚度仅0.1-0.2厘米,是汉代“玉覆面”的代表作品。被古人认为穿上去可以保证尸体不腐,魂灵不灭的玉衣,因为三国时期的战乱频繁和盗墓猖獗,才被废止。
南越王墓出土丝缕玉衣南越国造
记者注意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展厅也有一件全身完整的南越王敛装丝缕玉衣,长度为1.73米,所用玉片多达2291片。据介绍,出土时连接全身玉片的丝织物已基本腐朽,玉片散落一地。后被送到到北京社科院,由考古研究人员用3年时间得以修复。
南越王的玉衣是中国目前所见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是从未见于文献记载的新品种,时代为西汉武帝时期,属于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其上衣采用对襟形式也是一大特色,其余地方所出土玉衣的上衣部分基本形似背心。丝缕玉衣推测是南越国宫廷制作,玉料产地尚待确认。
编辑 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