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龙美术馆将于11月19日重磅推出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藏展“现代的脉动:宝龙艺术大展”。展览跨越百年,以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五十余件艺术作品,追溯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现代化之路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共振的历史。作为具有学术梳理和研究属性的收藏展,“现代的脉动”从历史走来,亦预示着向前的未来趋势。同时,此次展览也是上海宝龙美术馆在建馆四周年之际,呈现的一场连接过去与未来、辐射中国与世界的艺术盛宴。
上海宝龙美术馆建立的收藏系统从19世纪中期绵延至今,同时从空间维度上从中国出发辐射世界,这一轨迹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吻合。“现代的脉动:宝龙艺术大展” 所展开的是宝龙美术馆的收藏史,展览从内容鸿富的馆藏中遴选出国内外艺术家逾一百五十件作品,从齐白石于1931年前后创作的 《咫尺天涯-山水册》,到2020年KAWS创作的《峰回路转》,期间跨度近百年。而这一百年与现代同样紧密相关,展览所题 “现代的脉动”意为揭示宝龙美术馆收藏的历史价值和谱系——近百年的历程中艺术没有缺席。
展览以“书藏楼”艺术珍藏作为叙事开端,以六个展览单元展开,分别是:“内在的现代”、“普遍的世界”、“流动的形象”、“时间的涡流”、“范式与时势”、“自性与共情”。“内在的现代”主要呈现中国美术与国家、社会之间现代化的时代共振,所包含作品为颜文樑、厐均、蔡国强、薛松、丁乙、黄宇兴等艺术家的作品;“普遍的世界”关注于全球化的辩证形象,一个将精微殊相与宏观全景合二为一的世界,呈现了草间弥生、帕特·斯蒂尔、 维森特·曼纳萨拉、乔尔·梅斯勒、巴里·麦吉、 平子雄一、KAWS、安塞姆·基弗、尹朝阳等艺术家的作品。
“流动的形象”集中呈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的形象”,用以提示全球化时代的流动性特征,该单元呈现了亚历克斯·卡茨、乔治·康多、村上隆、安东尼·葛姆雷、松山智一等艺术家的作品。
时间的涡流”以“书藏楼”艺术珍藏作为展示主体,通过绘画展现不同的时代风气与公共记忆。有常玉、藤田嗣治、林风眠、丰子恺、谢稚柳、陆俨少、张晓刚、刘野等艺术家的作品。
“范式与时势”与“自性与共情”是两个以中国画为主体的展览单元,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前者主要呈现作为中国画高级艺术体裁的“山水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代要求下的范式变化,呈现包含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吴湖帆、李可染等画家的作品。“自性与共情”主要以中国画内涵的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为线索,将史诗与抒情、现实与浪漫的辩证意象,诠释为一种升华在生命之中的,超越时空局限的共情机制,从生命意志的角度体认自身内部的“中国性”。该单元呈现了关良、吴冠中、黄胄、刘旦宅、黄永玉、范曾、徐累等艺术家的作品。除此之外,该单元还呈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艺术家的对话,真正以对话和对画形式阐述自性与共情,其中包含陈佩秋、大卫·霍克尼、伟恩·第伯、达米安·赫斯特这几位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总策展人张子康表示:“从六大线索回溯宝龙美术馆的收藏谱系,不难发现其总体特征,其本土行动和全球视野使宝龙美术馆成为中国现代民营美术馆的一个样本,收藏是对于艺术和历史的致敬,更是饱含美术馆对于文明的敬畏,尤其也体现出美术馆对于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文化野心。”
展览持续至2022年5月18日。
(原标题《“宝龙艺术大展”以艺术讲述现代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