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来自英国、巴基斯坦、柬埔寨、韩国、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和莫桑比克等多个国家的16名外国友人在深圳书城中心书城的24小时书吧参加了一场关于深圳历史的分享会。活动以“重新发现深圳”为主题,由文化学者、作家和导演胡野秋主讲。
在分享会上,胡野秋告诉现场观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深圳不仅仅是一个渔村,在明朝和清朝,深圳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00多年前,“深圳”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文字记载中。当时“深圳”指的是深圳墟,这是岭南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市场,而现在罗湖区的东门就是这个市场曾经的所在地。
“听到深圳的历史,感到很有趣,”来自英国的Paul Keatley说道,“我们只知道它是一个只有40几年历史的新城市。但实际上,深圳过去有很多的历史,这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这相当有趣。”
分享会上,胡野秋还讲述了深圳如何从经济型城市转变成为文化型城市,并分享了当年把福田中心区设计成深圳文化中心的故事。
来自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学校的John Wright已经来深三年,他告诉记者,能够了解到福田中心区是如何被描绘、设计和建造的很有意思。
John Wright告诉记者:“我来到中国的原因之一是我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当我们谈论中国历史,我们通常讲的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讨论过去几十年历史的情况并不常见。多了解一点我今天生活的城市是很有意思的。”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胡野秋先生向现场外国友人分享了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识和愿景。
此次分享会是以“世界与深共读”为题的系列讲座一部分,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与外籍人士分享有关深圳的书籍。据悉,该系列的下一场活动安排在11月下旬。
(原标题《“世界与深共读” 用“外眼”重新发现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