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彩为纽带,连接深圳与南京的文化交流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10-30 10:24
摘要

“金鹏溢彩——深圳·南京水彩画作品交流展”于10月29日起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以水彩艺术为媒介,促进深圳与南京两座城市的文化交流。

金秋气爽,丹桂飘香。“金鹏溢彩——深圳·南京水彩画作品交流展”于10月29日起在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以水彩艺术为媒介,促进深圳与南京两座城市的文化交流。


本次展览由深圳市罗湖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共展出90余件作品,是深圳与南京水彩艺术近距离的对话与交融,是双城艺术家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平台,同时,进一步推动深圳和南京水彩艺术创作,期待双城未来有更紧密合作,共同为中国水彩画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为美好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开幕合影。

深圳是首批经济特区,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两座各具时代特色城市的艺术交流,必定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在融合中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嘉宾看展

40多年来,深圳汇聚了一批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水彩画家,逐渐形成了“多元开放、兼容并包”的艺术特色。

嘉宾看展

近年来,深圳水彩,从品牌创建,到活动开展都得到全面发展和提升,先后创建了国家级国际性的“深圳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承办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区,举办了全国水彩名家邀请展、广东省水彩展、湾区水彩展等学术展览,逐步确立了水彩重镇的地位,成为深圳文化的重要品牌。

梁宇《2021信号》2021年

杨晓洋《四季系列秋荷》纸本水彩    2014年

郝强 《黄色背后的哲学》 水彩  2021年,尺寸59x77cm

南京具有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全国美术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彩画作为南京美术绽放鲜艳的花朵,一直盛开在这六朝古都艺术园地之中,成为南京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水彩画的萌芽发展,要远早于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

陈希旦《上海早晨》

《听风》  纸本、水彩  2020年  张小纲

方晓龙《乡野》56cmx76cm纸本水彩2021年

水彩画与江苏传统的中国山水画、水印版画齐名,统称“三水”,在国内外享有美誉和较高知名度。经过几代艺术家的薪火传承,南京水彩画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貌,并培育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极具实力的水彩画创作队伍。

陆庆龙《峰遥雪色微》2019年

高柏年《鼎立》2018年水彩

邬烈炎《山村》60x40cm

记者看到,此次展出的作品风格各异,虽然艺术语言不同,有的对传统执着精研,更多的是勇于出新的实验,是艺术家们在“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座高峰攀爬路上留下的足迹。

周海歌《出巡》

深圳与南京两地的艺术家们或聚焦于都市人文景色,或者精妙人物,自然风光,或者带有强烈的实验特色与抽象意象,吸引观众前来驻足观看,认真观摩。观众陈小姐认为,这次展览非常有可看度,“喜欢水彩的观众可以看到深圳与南京两地艺术家对水彩这种材料的表现力和艺术理念,他们呈现出的不同风格也让观众开阔视野。”

毕鸣仁《瓶花》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罗湖区美协主席方晓龙表示,“深圳是广东的水彩画重镇,罗湖则是深圳的水彩画重镇。罗湖的水彩画在深圳一直据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通过与国内几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以及水彩艺术发展突出的城市进行交流,不仅增强了往来,更是一个互相提高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利用深圳的水彩画土壤,发掘和培养年轻的水彩画家。

《漠上》纸本水彩 2016 黎楚池

莫雄《荷》75x48cm

据悉,此次展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中共深圳市罗湖区委宣传部、深圳市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市美术家协会、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办。

展览将持续至11月9日,观众可前往感受水彩艺术不同面向的魅力所在。

原标题:《以水彩为纽带,连接深圳与南京的文化交流》

编辑 特区报-刘彦审读 刘春生审核 特区报-张雪松,李林夕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