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深圳在察隅的援藏干部们聚到一起,开了一个简朴的座谈会。这一天,他们进藏工作整整一年。
从2016年7月开始,根据中央和西藏自治区、广东省新一轮援藏工作部署,根据深圳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以顾东忠为领队的深圳10名援藏干部,开赴林芝市察隅县开始了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
西藏,是无数人向往的地方,有绝美的风景,也有恶劣的自然条件、挥之不去的“高原反应”。在远离深圳数千公里的地方,10名援藏干部始终保持特区干部本色,心怀大局、不辱使命,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一年。
这一年,他们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怎样的心路历程?
近日,“大局”采访报道组来到林芝市察隅县,与援藏干部们深入座谈,并跟随他们的脚步,走乡镇、进村庄,感受他们“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怕艰苦”的壮怀激烈和奉献担当。
关山万里,情洒高原。一年来,激情燃烧的如歌岁月,他们这样走过。
深圳第八批援藏干部从左到右分别是:黄乐辉、魏兴增、李国柱、梁家铭、顾东忠、梁中原、罗志刚、陈加顺、杨丙先、彭锐。
“来了就是察隅人”——
一个半月拿出3年援藏规划
察隅,位于西藏东南部,属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高山峡谷区,全县面积31659平方公里,辖3区3镇,总人口3万余人,平均海拔为2800米,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就通过这里。
3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援藏干部们用脚步丈量。
顾东忠是深圳第八批援藏察隅工作组组长,担任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兼察隅农场党委书记。一到西藏,他就响亮地提出:“来了,就是察隅人。”带着援藏队员们开始深入调研、摸清情况。
“每次一到村里,心里就酸酸的。察隅是林芝最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很多群众的生活还很艰苦。一看到这些,大家就有了干事的动力。来了就是察隅人,我们要通过3年的努力,为他们多做些实事,帮助他们走出贫困。”顾东忠的想法,激起援藏干部们的共鸣。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了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们一起走遍了察隅6个乡镇和察隅农场5个连队,深入70多个村庄,在雪山、深沟、林壑中穿行了5000多公里,车辆多次被山上的落石砸中。
怒江边上的处巴村和普尼村,尚未通路、通水、通电,他们历经3小时通过了悬崖峭壁上开凿的简易公路,步行跨过高达上百米的怒江铁索桥,跟着马帮,沿着“Z”字形羊肠小路步行10公里,终于走进了村里开始调研。
没有纸上谈兵,只有充分调研。他们充分征求察隅县领导班子的意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各方建议,尊重当地对察隅发展的思路和思考,利用自身能力和水平来谋划,反复商议,仔细打磨,在到了察隅仅一个半月之后,就拿出了一册24页的《援藏工作思路及规划》,被形象地称为“黄皮书”。
翻开这本“黄皮书”,里面有大量数据、图表。规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组认识了解的察隅县基本情况,对各种优势和短板都进行了剖析,对发展势头和存在难题进行了盘点;第二部分是3年援藏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五大工程——携手奔小康工程、产业造血富民工程、文化旅游产业惠民工程、智力直通车工程、强基固本工程,既补短板,又谋发展,每个工程里都有具体的目标、举措;第三部分是3年援藏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坚持的是“三个先行”,边远困难地区先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先行、对脱贫攻坚的效用评估先行,并对原本项目的微调和增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第四部分是工作保障措施。此外,该规划里还附上了2016-2019年规划项目及资金安排表,各种项目的建设内容、责任主体、计划资金、年度计划等一览无遗。
这份规划,是广东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第一份援藏规划,受到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洛桑江村的高度评价——“规划在援藏项目安排、援藏资金使用、帮扶措施到户上力求精准高效,同时积极争取全方位支持全力开展医疗教育援藏工作。这些工作思路和措施都很正确也很有力,希望继续瞄准目标、落实落细、真抓实干,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途上只争朝夕、奋勇向前。”
去年9月,深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郑轲在工作组的工作情况汇报上做出批示:工作组两个多月已把情况摸准,融入当地、迅速开展工作,十分不易,应予充分肯定。副市长陈彪也对工作组予以充分肯定:工作组进驻后,启动迅速,融入当地很快,工作重点突出,援藏规划科学,总体思路明确,建立了完善的援建工作制度。各位援藏干部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善于作为。
“大局”采访报道组在察隅与第八批深圳援藏干部座谈。
吃苦不怕艰苦——
来了就要真心实意办实事
杨丙先一直记得,去年7月离深来到西藏时,妻子怀孕已7个月。去年9月,即将临盆的妻子忍着阵痛,自己咬着牙开车赶到了医院,生下了一个女孩。
杨丙先是深圳光明集团卫光生物公司研发员,担任察隅县农牧局副局长,负责动物疫病防治。他刚来西藏时因为高原反应高烧不退,去医院输液,打电话给家人时还强撑着让声音显得轻松。
“为了在较短时间里为察隅县农牧业作出贡献,我把对亲人浓浓的思念化作动力,而亲人的支持也使我工作起来有使不完的劲”。一年来,他配合检验检疫部门,首次制订了察隅肉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完善了生猪定点屠宰场制度,努力让察隅百姓吃上放心肉;为保证疫苗的效果,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他都全程跟进。
在察隅,援藏干部们有缺氧之苦、思念之苦、行路之苦、适应气候之苦,但是,他们吃苦不怕艰苦。
魏兴增是深圳市水务局的高级工程师,现任察隅县住建局副局长,肩负着环卫、城管、规划等重任。在工程设计中,为了得到各种准确数据,不管路途多遥远艰辛,他都要去现场测量勘察,拿到初步数据后,还要和多个单位沟通协调,反复核对。“我还请深圳水务局邮寄了各种工程规范过来,送给当地干部。现在,我的办公室已成为察隅住建局小伙子学习咨询的地方,希望可以授之以渔,帮助他们积累知识。作为工程技术干部,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真心实意地办些实事。”
今年2月的那场雪灾,让梁家铭终生难忘。
梁家铭是南山区粤海街道的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现任察隅农场工作组副组长、农场党委副书记。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下雪,可是,第一天开门时看到漫天大雪的那种兴奋激动,在连续降雪6天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电线杆倒塌了、蔬菜棚坍塌了、水和电都停了、路不通了、网络也断了。“当时感觉就像一个孤岛,特别无助”。
情况紧急,必须自救!他和农场的干部职工,带着农场的机械设备去抢修,硬是用两天时间让冰雪覆盖的道路恢复通车。“当地的老百姓都感慨,没想到农场这么有战斗力,两天就把路抢通了。老百姓关心什么,就是关键时刻,党委班子有没有站出来。这也是我人生的一次重大考验。”
记者留意到,援藏干部们在村里走访时,会把裤腿扎进袜子里,这是为啥?原来,因为村里的卫生条件较差,他们在调研时经常会被各种蚊虫咬得浑身起水泡,奇痒难耐,整夜失眠,所以才发明了这种“时髦”的穿法。
困难当前,他们却幽默化解——来到察隅之后,吃过的消炎药、涂过的抗过敏药要按“斤”算。
用心用情用爱——
来自深圳的支持源源不断
罗志刚是深圳市农科集团公司综合管理部副经理、高级工艺师,现任察隅农场党委委员、副场长。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来察隅一年了,罗志刚最深的感触是他背后的团队和一座爱心之城对援藏工作源源不断的支持。去年10月,深圳农科集团引进一个铁皮石斛项目,投入了150万元,并派出了技术人员来到农场指导种植。这个项目中,全部成本都由农科集团承担,产品都由农科集团采购,利润全部给农场,每年带来30万元的收益。
一年来,深圳第八批援藏察隅工作组组长顾东忠带着工作组,在省统筹规划的项目、资金基础上,争取到了计划外援藏项目13个,资金8026万元。
每次回深圳,他都会去拜访一些党委政府部门,让他欣慰的是,不论到哪里谈扶贫协作,都得到了热情的回应和实质的帮助——宝安区政府投入5000万元兴建察隅县人民医院、光明新区投入1980万元支持察隅县打造汽修“一条街”、前海企业投入120万元支援全县7所中小学食堂改造……
不仅出钱,而且出人出力——团市委、关爱办派出6名教师志愿者来到察隅中学支教,团省委和团市委组织了“健康直通车”来到察隅开展义诊活动……
就在这两个月,还有源源不断的爱心力量接踵而至。深圳卫计委组织专家团队19人、带着20万元医疗设施奔赴察隅;新一批的6名支教老师将到岗;南山区卫生系统和工商联爱心企业考察团将来到察隅,捐助医疗设施、开展助学帮困……
目睹这一切,顾东忠感慨万千,“这充分体现了深圳是一个爱心城市,充分体现了各单位的大局意识,体现了深圳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有深圳大后方的支持,我们怎能不全力以赴”。
爱心细心恒心——
不忘初心谋好事办实事
7月15日下午,下察隅格拥村,“送医送药下乡”爱心义诊活动吸引了众多村民赶到现场,寻医问诊。
黄乐辉是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现任察隅县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穿着白大褂的他正在为村民们讲解包虫病的防治,循循善诱、苦口婆心。
在黄乐辉看来,做好援藏工作需要三“心”。
首先是爱心。比如这次义诊,就是宝安区人民医院每3个月安排6名医生来到察隅,而免费送给村民们的药,是香港爱心人士捐赠的。爱如潮水,援藏干部就是要尽力把这些关心传递给当地的百姓。
其次,是细心。凡事都要认真,凡事要有交代、有反馈、有结果,“藏民们因病致贫的情况很多,这也是最难脱贫的,所以,做好培训和预防保健特别重要”。
第三,是恒心。现在,工作组提出要全力推动察隅县医院创二乙级,深圳很多医院都提出可以帮助,我们就要持之以恒地把这事办好。
其实,不论是爱心、细心还是恒心,都因为他们不忘初心,有着一颗为西藏为察隅的发展谋好事办实事的火热之心。
李国柱是龙华区龙华街道办的主任科员,现任察隅县竹瓦根镇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每天早上,他从公寓出发步行到竹瓦根镇,单程是两公里多。他笑称,“我一天往返两次,一年下来差不多3000公里。用脚步丈量高原,只留清气在乾坤”。
在入藏不到40天,他多次到包点的学尼村调研,并走访了龙古村、桑久村等5个贫困村60余户困难户。今年年初,正是冰天雪地,为做好维稳工作,他坚守岗位,在值班室沙发上睡了3天。
在陈加顺看来,“援藏不仅是奉献,更是责任担当;不仅是历练,更是心灵洗礼”。
陈加顺是深圳市住建局的高级工程师,现任察隅县发改委副主任。他深知,援藏项目管理的好坏,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必须严格健全程序,每个环节都不能少,同时要坚持深圳质量,确保安全生产,并守住廉洁底线。
刚到察隅不久,他就迅速转变角色,扎实工作,在短时间内就了解了察隅县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资金审计等要求,熟悉工程建设手续办理情况,起草了《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察隅县项目情况分析报告》,为第八批援藏“项目盘子”确定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
为树立援藏干部的良好形象,工作组建立规章制度,把规矩立在前面,第一时间制定了工作守则、十严禁十不准、车辆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等十项制度还分别与每一名援藏干部签订承诺书。他们还打造知识型援藏团队,专门成立了素质提升小组,建立微信学习群,将每月1号定为“学习日”,组织集体学习大政方针、民情风俗,还定期开展“读好书活动”。
全方位援助——
扶贫先扶智 脱贫先立志
来到西藏之后,梁中原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察隅县以93.3高分,通过了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评估验收。
梁中原是福田区经济促进局副局长,现任援藏工作组副组长,担任察隅县委副书记兼常务副县长。刚到察隅时,他了解到,困扰察隅教育发展的根源不在硬件而在软件,教师人才缺乏,又因为条件艰辛,根本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和教育教学水平都亟待提升。怎么办呢?
同样期待着改变察隅落后教育面貌的还有彭锐。
彭锐是宝安区海韵学校副校长,在接到援藏任务后,一直怀着支教梦的他迅速做出了决定——到西藏去,用自己13年一线教学经历,为当地教育发展做点事。他说,“自己做决定只用了一小时,妻子知道后却因为不舍,难过了好多天。”
来到西藏后,彭锐在察隅县担任教育局副局长。在走访学校之后,当地落后的教育水平还是让他吃了一惊。在初一的一次考试中,总分300分,有200个学生的总分不到100分,而数学,基本上就是20至30分。
改变落后的教育面貌,教师水平的提升是关键。
在工作组组长顾东忠帮助下,在宝安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支持下,经彭锐的多方接洽后,两地教育局签约,组织宝安的多所学校与察隅的一所中学和五所小学开展结对帮扶。在工作组统筹下,梁中原联系到深圳的百合集团,捐钱捐物约50万元成立助学基金,用以改善提高察隅当地教师待遇和资助贫困大学生。除了提高教师荣誉感及待遇之外,他们还联系协调了福田红岭教育集团,在福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和察隅签订了对口支援合作协议,派出了7名骨干教师援藏。
深圳教育水准高,如果察隅老师可以到深圳培训,水平必将提升。可是,察隅教师资源紧缺,老师离岗培训将影响正常教学。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彭锐在调研之后,提出了一个创意:由深大为察隅教师提供公益培训,同时安排大三大四学生来察隅支教。
可喜的是,在广东援藏工作队和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这一创意很快就变成现实。近日,广东省教育厅携深圳大学等多所大学来到林芝,与林芝的一区六县都签署了教育培训方面的协议。
多方出力、立体帮扶,察隅县教育的落后面貌悄然改变。
扶贫先扶智、脱贫先立志。
在工作组的力推下,有着一技之长的村民修起了现代化鸡舍,养鸡规模扩大了、收入上来了;一批批当地干部到深圳培训、跟班学习;协助察隅县农牧产品及工业品实现“走出去”,在“藏博会”大力推销“雪域江南”系列产品和木碗工艺品,销售额达到27万余元……藏汉融合、民族团结,必须要支援支持、交融交往。顾东忠感言,“对口支援,不仅是扶贫,而是全方位的援助,无私奉献。当地干部群众奔小康,比项目援藏更为重要。”
采访手记
在察隅工作组,有一个“茶会”制度。每天晚饭后,大家会聚在一起聊聊,分享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也为工作中碰到的难题想想解决的办法。
大家互相鼓励时,说得最多的就是“高原虽然缺氧,生活虽然清苦,思念虽然浓厚,但绝不能缺理想、缺志气、缺精神。3年时间不长,一定要努力为当地群众多做实事,不负组织的嘱托,也不负自己的人生选择。”
只有牢记使命,才能不辱使命。
什么是尖兵,就是用激情燃烧如歌岁月,用责任践行不忘初心,用担当谱写壮美篇章!
这是他们的激情梦想,亦是他们的生动实践。
察隅缘,深圳情,他们一直在路上。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