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转变” 让福田基层治理更安心

深圳商报记者 巫伟敏 通讯员 李锡坡
2021-10-29 15:00
摘要

在福田的一个健康驿站,每天上午9点钟,心理咨询师组长吴秀玲都会通过微信群,向正在隔离观察的“家人”表示关心和鼓励,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大家早上好!昨晚睡得好吗?今天感觉如何?生活上有什么需求和困难请及时反馈给我们,我们会尽力帮助大家”。在福田的一个健康驿站,每天上午9点钟,心理咨询师组长吴秀玲都会通过微信群,向正在隔离观察的“家人”表示关心和鼓励,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入住驿站的住客,有的近期经历过生活应激事件,有的因精神疾患需要服药,因为环境的变化,有的人情绪很不稳定。心理咨询师密切关注他们的动态,持续提供心理支持,进行危机干预,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这是福田区落实人文关怀和心理援助工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自2018年试点以来,福田区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原则,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和多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在健全机制、创新模式、织牢网底、扎实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有力地提升福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为福田区基层治理增赋“安心”动能,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区建设。

“独奏曲”变为“交响乐”

心理咨询室覆盖87个社区

2014年,福田区将“阳光心理、幸福福田”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在深圳市率先启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2019年,深圳被列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福田区随即成立试点领导小组,组建跨部门专家组,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政法委、卫健局、公安分局等15个部门及各街道办。同时,出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铺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党委政府领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不仅建设部门由“单一部门”变为“多部门联动”,服务载体还由“医疗机构”变为“政事企并举”。目前,福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点”遍地开花,10个街道均建立心理服务站,设置率100%,配备心理专职人员10人;87个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设置率94.5%,配备心理专职人员49人。辖区7家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配备精神科医生48名,心理治疗师30名。16家一类社康中心设置心理咨询室,设置率100%。99所中小学建立心理辅导室,设置率100%,配备心理老师143名。辖区71家社会机构面向市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服务群体由“重点人群”变为“全人群覆盖”。在“阳光心理、幸福福田”项目以机关事业单位作为重点人群基础上,整合各类心理服务资源,将街道总工会、妇联、信访、综治维稳的心理健康资源化零为整,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以医疗机构心理科、心理健康站、社区心理咨询室和社会办心理机构为服务主体,将心理健康服务拓展至全人群。2019年,福田区在深圳市率先启动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同时在街道层面成立“舒心驿站”,在信访系统成立“心访工作室”。

刚性管理变为柔性服务

健康驿站心理咨询师全天候守护

针对重型精神障碍患者时常出现拒管、拒访、投诉等问题,福田区深化社区关爱帮扶小组服务内涵,实施“暖访”行动,开展暖心义诊、制作暖心卡片、送上暖心祝福、开设暖心讲堂等,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对独居、高龄、监护无力、生活贫困的患者家庭等开展走访慰问,提供心理支持和帮扶。截至7月31日,福田区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面访率为88.95%,高风险患者面访率达100%。

注重人文关怀,变“硬陪伴”为“软守护”。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通过建立一支队伍、制定一份套餐、书写一封家书、做好一项评估、建立一份档案、送上一份关爱的“六个一”工作模式,舒缓集中隔离观察对象、一线防疫人员和普通民众的惶恐、焦虑情绪。在健康驿站配备心理咨询师,实施全天候守护,同时创设心理危机干预调度中心,积极打造心理咨询师驻点、心理医生巡点、调度中心调度、市区专家组联合会诊的“四位一体”机制,共完成心理评估9.9万人次,并对中高风险个案进行跟踪管理,确保驿站平安、稳定、有序,心理健康中心阳光心理党支部也因此获深圳市委卫生工委和福田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突出温情基调,福田在区、街道两级设立“心访工作室”,通过心理咨询师、访前律师、接访人员的“三合一”,先后参与接待信访群众5127人次。在街道设立“舒心驿站”,为妇女儿童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先后接受个案咨询122人次。

被动介入变为主动服务

为辖区学生打造24小时“阳光姐姐”

福田区心理健康中心通过建设“暖心驿站”,将心理服务资源以微信小程序的形式进行链接。截至7月31日,先后有8783人次登录小程序,运用量表自我评估达到6242人次。

福田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安心驿站,面向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各街道充分利用自有心理服务场所,按片区划分责任,与企业形成社区—企业协作的心理服务网络。教育系统成立青少年心理发展中心,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残联建立“福康之家幸福乐园”,设立园艺花园等,开展心理工作坊等心理健康服务。

推动关口前移,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防,福田区针对来深建设者、白领、公务员等开发特色心理课程,围绕家庭、婚恋、职场等专题,邀请专家授课,提高居民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组织专家到小区、园区、商圈等开展义诊活动,把心理健康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南园街道心理服务站率先在深圳搭建“家庭—学校—社区—专业机构”联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形成“家校社专互联网”,积极营造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和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公安分局、司法局对监管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干预;民政局、残联会同街道专职社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务项目。

突出“长效治理”,针对精神心理疾病的“病耻感”问题,福田区心理健康中心开通“阳光姐姐”服务号,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24小时“匿名”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由资深心理团队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心理健康服务。截至7月31日,服务号已添加好友650余人,并按照一人一方案跟进管理。福田区心理健康质控中心组建专家库,制定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控制规范,对辖区心理服务机构进行指导、个案研讨、培训、督导、评价,规范各类心理健康服务,保障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来源:读创APP)

编辑 姚静霞  审核 麦苗茵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 巫伟敏 通讯员 李锡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