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画旧照中,看江南端午风俗
澎湃新闻
2020-06-25 11:07

“又是端阳景物新,枇杷角黍饷亲邻。儿童争买雄黄酒,妇髻玲珑插健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一眨眼的功夫,端午就将到了。

说起端午,现代人大多只记得吃粽子,赛龙舟,其实作为传统四时八节之一的端午节,远远不止吃粽子和赛龙舟,那么究竟还有哪些呢?

《买粽子》丰子恺

粽子是端午节上的应节食物,不论大江南北,人们在端午节总要吃上一个粽子才算是过了节。

粽,古字为糉,《說文解字》中,糉字的解釋為“蘆葉裹米也”。“糉”字右半边的“㚇”是声符。后世則改变其形,多写作“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载:“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形,故曰糉”。关于粽子的起源,大家耳熟能详的说法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虽然经过近代学者的考证,也许最早的粽子并非是源于纪念祭祀屈原,不过至少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已经普遍将粽子与屈原联系起来,南朝梁吴均所写的《续齐谐记》中就记录了东汉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到一位自称“三闾大夫”的人对他说:“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

同时期的《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以叶包米,乃是“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而历代典籍中也记录了许多名品粽子,如南北朝时有益智粽,唐代有“晶莹如玉”的庾家粽子、九子粽,宋代的汴梁有巧粽、栗粽、果粽,但不管什么粽,都是端午前后,大家纷纷大快朵颐的果腹良品。就像丰子恺的这幅画中这两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从窗台上吊下竹篮购买粽子,相比取回家后,又是一顿美味。

《生活》杂志上的上海龙舟赛照片

这张1948年的的老照片,是美国《生活》杂志社的摄影记者当年在上海拍摄,真实记录了当年上海滩上龙舟赛的盛况。上海地处江南水乡,一直有端午赛龙舟的传统。1948年,北方战事正酣,蒋家王朝的大上海也正是风雨飘摇之际,可这并不能阻挡上海人对赛龙舟的追捧,黄浦江上的龙舟赛照常举行。此时的黄浦江上,倒是看不到一点战争的迹象。不管怎样,老百姓的日子还是要照样过下去,龙舟也要继续划下去。1949年5月27日,农历四月三十,解放军攻下大上海。1948年黄浦江上的龙舟赛,也成了民国时期上海滩的最后一次龙舟赛。

《点石斋画报》画作《追踪屈子》

而看这张图画中龙船的模样,又与上图《点石斋画报》中的龙船一模一样。

上海地区的竞渡有两种形式,一种叫作“竹快”,另一种叫作“毛快”。“竹快”船身上色鲜艳,彩旗高挂,除了比美之外,船上还会站着人,彼此对唱,“就跟唱山歌一样”,这实际上是对龙舟的制作工艺、装饰艺术,以及对山歌的比赛。而老上海当年有一个观看端午竞渡的绝佳去处——那就是位于上海县城东北城墙之上的“丹凤楼”。

“丹凤楼”是上海天后宫楼阁名,高三层,可以称得上古代上海最高的建筑物。登斯楼也,远眺黄浦江的春潮秋涛成为上海的一大胜景,被叫作“凤楼远眺”,并被列入“沪城八景”之一,于是登丹凤楼远望黄浦江端阳竞渡也成为上海一大景观。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岁时》中讲:鼓角声中焕彩斿,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看客多登丹凤楼。进入近代以后,丹凤楼相近的黄浦江滨被划进了法租界,这里的端阳竞渡受到制约而衰落。1853年,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丹凤楼毁于兵燹。现在“新开河外滩”相近的地方有一条叫作“丹凤路”的小路,它就是以原丹凤楼而得名的。

若考究其龙舟的起源,一般人可能认为龙舟是随端午节而出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采杂药。”但其实龙舟这一习俗早在西周春秋时已流传。例如《穆天子传》曾载:“曾有周天子(指周穆王)乘龙舟浮于大沼。”而《述异记》则叙述,吴王夫差作天池,池中有龙舟,日与西施戏水。由此看来,龙舟的出现可能是比楚国时期更早。

而传世知本文献与考古出土文献的发现也可以印证起来,有一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钺,上面便刻有龙舟竞渡图案。有学者更指龙舟演变自百越的独木舟,百越独木舟是以蛟龙为图腾。对于龙舟的起源和原因,今天仍在考究。无论如何,既有龙舟竞渡,龙舟肯定已存在。而龙舟竞渡之习俗早已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台北故宫藏元人《天中佳景图》

此画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之别称,故知此画当为端阳应景之作。画上安设道符与钟馗,画面正中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左侧石榴枝头并系精致香包,一旁盘内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下置菖蒲、樱桃、桑葚类。无款印,或为元人天中佳节摆设应景之图。画中的钟馗像与天师符,可以说是端午的又一个传统的民俗。

在旧时,民间的道教宫观在端午节前后都会印制辟毒驱邪的版画来赠送给信众与附近的居民,可以将之贴于门上或厅堂之中,当然更为讲究的则是悬挂“门头符”。所谓的“门头符”即是宫观或散居道士在端午节前后用朱砂书于黄布之上,赠送信众用于辟邪迎祥符文。驱邪版画之中,最普遍的即为天师驱五毒之图,农历五月此时天气开始溽热,古时人们普遍认为“阴恶从五而生”,所以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古人认为,阳气此时到了极盛,就会物极必反,阴气开始萌动产生,所以相传五月五日五毒并出,各类毒虫活动也频繁变多,百事多有禁忌。

端午有五毒,旧俗皆贴张天师像,意谓请天师镇邪,驱逐病害,除了张天师之外,人们亦有悬挂钟馗图辟邪的习俗。《吴郡岁华纪丽》记载说,“今吴中五月朔日,俗例堂中悬钟馗画像一月,以祛邪魅。或有悬关帝像及雷部神将画轴者。盖五月为毒月,俗咸以神像镇宅也。”五毒指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等五种毒虫。五毒与钟馗手下的五鬼都是数目五,于是在民俗中百姓渐渐将两者联系起来,演变到最后,钟馗逐渐取代张天师驱赶五毒,自明清以来,已经挂钟馗者多而悬天师者少,这也算是民俗流传中的一个有趣现象。

画面正中的菖蒲插瓶也算是现在广为人知的端午习俗之一,时至今日一至端午前后,常常会见到百姓家门都插挂着一两束芬香扑鼻绿油油的植物,这就是菖蒲。关于悬挂菖蒲的习俗由来已久,在汉代,人们就有用朱索缠绕“荤菜”以驱邪的记载,这里所谓的“荤”菜,指得是有芳香气味或辛辣味道的植物,如艾草、菖蒲、葱、蒜之类。《清嘉录》说:“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晋代《风土志》也记载有“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现在一般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用来避虫驱邪。

关于菖蒲的选择在古代甚至还有严格的讲究,明代屠隆所著的《遵生八笺》中说:“须在清净石上,水中生者,以南流水边者佳,北流者不佳。”可惜如今大多端午菖蒲都是买自菜场或农家小贩,已难以得知其生长自南边水流或北边水流了。

《雄黄角黍过端阳》丰子恺

最后我们依旧以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做结,画中的母亲正在为儿童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上有题字曰“雄黄角黍过端阳”。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其中雄黄酒因为《白蛇传》中白娘娘端午饮雄黄现形的故事,最广为人知。《吴郡岁华纪丽》卷五记载:“今吴俗,午日多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又以余酒染小儿额、胸、手足心,云无蛇虺之患。复洒余沥于门窗封冻壁间,以祛辟毒虫。”《道藏》里还有一种“神仙酒炼雄黄方”,用雄黄做主药,酒为辅料,认为喝了这酒,“腹中三虫伏尸去,心开目明,使人有威武,入水辟蛟龙。入山辟虎狼,入军辟五兵”,有此神奇功效,自然后来在民间就形成了对雄黄酒的推崇。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又称鸡冠石,性温,味苦辛,有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药。不可多饮,而对于不能饮酒的儿童,大人们也常常以筷子蘸着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书写一“王”字,将孩子扮为老虎,因为老虎被视为“山中之王”,连虫都怕,所以以此用来避虫驱邪。而那些家里吃不了的雄黄酒则抛洒在院子和屋内的墙角四周,以祛毒虫。古诗云:“秤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酒数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就是此意。

编辑 陈冬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