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逢八一建军节,据了解,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东莞市厚街镇人参加东江纵队的有386人,战争后存活的仅有166人,如今仍健在且上过战场的东纵老战士屈指可数,年纪基本都在90岁以上,而年纪最大的一位已经96岁了。近日,记者走访这些年事已高的抗战老兵,聆听他们讲那些年的烽火岁月……
老战士看到后代到来激动万分
7月28日上午,东莞东江纵队历史研究会厚街分会38名东江纵队后代们走访慰问了厚街镇双岗社区、沙塘社区、大迳社区4名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老战士。慰问时,不少老战士依然能够清晰地记起当年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并向后代激情洋溢地讲述,希望后代们铭记历史和珍惜现今的幸福生活。
东江纵队后代首先来到双岗社区林东城的家中,他今年已93岁,身体状况不太好,无法开口说话。据林东城的儿子说,林东城1944年加入东江纵队,曾经参加过梅塘、马山等战争并受过伤,身上还留有几个枪眼。1945年抗日胜利后,东江纵队北上,林东城选择留守广东,并重新加入当时新成立的边纵队,是东纵、边纵都参加过的老战士。看到东纵后代的到来,林东城老人非常激动,眼眶发红,虽然已经无法说话,但他连连竖起大拇指向后代们表达自己的情感。
东江纵队后代慰问陈澎年
同住在双岗社区的陈澎年,今年93岁,老人家是1943年加入东江纵队,是“猛虎队”的一名队员,曾经参加过大岭山、珠海等多场战争,还受过伤,在战场上被炮弹震聋破耳膜,导致听力受阻。陈澎年老人看到东江纵队后辈的到来,十分兴奋,“你们这群后代真有心,还记得我们这些老战士,让我感到很开心和很欣慰。”陈澎年激动地说。
紧接着,东江纵队一行人来到沙塘社区叶柏枝家中,老人今年91岁。记者见到叶柏枝时,他身上戴着多个勋章站在家门前迎接大家的到来,老人身体很硬朗,谈吐清晰,神采奕奕,丝毫看不出已经是91岁的老人,叶柏枝老人的记忆力仍然非常好,现场向后代们讲述起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
叶柏枝说,他在1944年加入东江纵队,是一名通讯员,也曾经参加过黄潭战争、温塘战争、莲花山战争等,并曾经被炮弹的弹片刮伤头皮,“这是在莲花山的一场战争中受伤的,当时炮弹从我头上飞过,整个帽子都被炸飞了,划过头皮,现在头上还有两个洞。”叶柏枝回忆说。
最后,东江纵队后代来到大迳社区,慰问今年87岁的李天培老战士。李天培1948年加入边纵队,主要在东莞、宝安两地打游击,是“钢铁队”的一员。“打仗的时候,一天的口粮只有半斤米两钱油,吃不饱,晚上也只能露天睡在山头上或者田边,真的太艰苦了。”李天培老人说,希望后代能够铭记历史,弘扬老战士艰苦奋斗、爱国的精神,并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梁润才(81岁):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给记者展示已有些许褪色的勋章
7月30日上午,家住河田社区角元的老人梁润才,早早守在电视机前,收看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直播。作为一名老兵,梁润才看到国家军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心情尤为激动,热泪盈眶。
“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了。”今年81岁的梁润才老人微颤的双手,摸着已经放在身边60多年,已有些许褪色的几枚功勋章,仿佛往事历历在目。“当年我们去朝鲜打仗时,那装备不知道落后敌人多少倍……”
老人思路清晰,说起普通话来,还带着少许东北口音。他向记者讲解着功勋章的由来,“这枚是1950年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这枚是1952年抗美援朝纪念章……”老人遗憾地告诉记者,以前他还有好多勋章,但在老屋重修时遗失了。
梁润才介绍,他的大哥是一位抗日老兵,14岁那年,他受大哥影响当兵,跟着东江纵队的邬强部队打解放战争。1952年,梁润才编入54军,驻守在万山群岛。
1952年,梁润才成为第三批赴朝鲜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回忆起当年赴朝鲜抗美援朝的意气风发,梁润才清晰地记得,他的部队是54军103师,他们从汕头步行2天到樟木头,随后又坐了6天6夜的火车到达丹东,赴朝鲜。
“我在朝鲜头尾待了三年时间,真是见识了美国人非常先进的军事装备。他们的装备几乎全是高科技,自动化,每场开打,都是坦克先行,人都在后面。而我军许多装备都是当时从日本人手中缴获而来的型号杂、威力小,机动性能差的装备,每次都是人冲锋在最前头。”
“我记得有一次,美国人进攻,出动了5部坦克,口径全是10公分的炮弹,吹灰之力就扫掉了我们一个排30多人啊!但我们并不害怕,前赴后继,一个个继续向前冲……”梁润才说,志愿军们就是在这种装备悬殊的情况下,靠着战士们英勇顽强战斗、勇于自我牺牲的坚强意志打赢了这场战役。说起,惨烈的战役梁润才摇摇头,深深叹了口气。
他回忆,1954年回国时,他所在的54军130师一万多战友,只剩了150人活着回来。“当初跟我一起去的战友大部分都壮烈牺牲了!”说到这里,老人沉默了一会儿,眼眶湿润。
方始女(91岁):不费一枪一弹缴获重型机枪
在厚街镇东溪公园附近的一栋自建房内,记者专程走访了东纵老战士方始女,获得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方始女生于1926年,原名方玉成,今年已经91岁的高龄了,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讲起话来思维敏捷。在客厅的墙面上,还挂有不少东江纵队老战士的合影照片,方始女老人指着照片向记者讲述起自己参加东江纵队抗战的经历时,仿佛又回到当年刚参加革命的时候,老人情绪非常激动。
1943年2月,抗战进入最激烈的时候,在爱国将领王作尧的弟弟王国尧的动员下,年仅17岁的方始女就在这时投身战斗,加入了东江纵队厚街革命“小鬼队”。
据了解,当时的“小鬼队”只有10多名队员,主要是负责革命区的宣传工作,虽然队员少、宣传任务重大,但丝毫没有影响革命区宣传工作的开展。贴传单、发简报,动员群众百姓的力量来保家卫国,抵抗日本侵略者。由于日军和伪军巡逻严密,“小鬼队”的宣传工作只能在深夜悄悄进行。“有时候,我们小鬼队的队员们在隐蔽时见到单个的伪军、特务在街上大摇大摆的行走时,我们会两三个同伴一起上前把伪军、特务的枪收缴掉。”谈及参军的往事,方始女异常兴奋。
“真犀利,不放一枪,就缴获了一挺进口的重型机枪!” 说起当年东江纵队王大队长对方始女和队友们成功缴获一挺重机枪的表扬时,方始女脸上充满自豪。
方始女向记者介绍,1943年5月前后,厚街的群众向大岭山东江纵队的领导举报称,厚街的反对派地主向道滘恶霸刘发如借了一挺重型机枪,准备对付厚街驻地的共产党人。接到消息后,领导安排“小鬼队”十几名队员,在队长王强的带领下,去收缴这挺重型机枪,而方始女就是这十几名小鬼队中的一员。
方始女回忆说,根据情报重型机枪就藏在反对派地主的当铺里。当天下午五点左右,“小鬼队”的队员们就分头埋伏在厚街当时非常有名的商业街“猪糠街”和“卖麻街”的两侧,然而当铺门庭紧闭,埋伏了很久,小鬼队员们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进入室内。后来,两名机敏的小鬼队队员突然想到以还钱为借口,顺利地敲开当铺的门。
然而,小鬼队员们在当铺内翻箱倒柜苦苦搜寻了一个多小时,都没有发现重型机枪的踪影。“眼看着都晚上8点多了,还是没有找到重型机枪,我们就拿着手枪恐吓当铺的伙计,再不说出来就把你们拉出去试试,胆小如鼠的伙计立马说出重型机枪藏在墙壁的暗箱里”。方始女说。小鬼队员们用锄头破开墙体,果然发现有几个大箱子藏在里面,其中一个大箱子里装着的就是拆开后的机枪零件,剩余的五六个箱子则装满了子弹。找到重型机枪后,小鬼队员们赶紧往大岭山东江纵队大队部转移,十几名队员有人扛机枪的零件,有人扛子弹,方始女和队员们担心路上会遇到敌军,不敢有丝毫怠慢,夜里天黑更不敢点火把,就摸索着在田间小路上行走,半夜三点多才过了赤岭马路,到达位于黄潭的大队部时,已经早上8点,足足走了一夜。
方始女因多次顺利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被任命由“小鬼队”转入大岭山东江纵队大队部,正式编入周康中队,并任短枪班班长。
如今,看到国家如此繁荣昌盛,他感动非常骄傲!“行军作战,因为我们吃的这点苦,如今已换来了祖国的长久统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方始女自豪的说。
见习编辑 周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