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非遗魅力!珠海斗门这场比赛竞争激烈又趣味十足

观海融媒
2021-10-17 14:57
摘要

第一名是他们!10月16日下午,珠海市斗门区第六届民俗文化展暨第八届装泥鱼比赛·织鱼笼比赛在乾务镇网山雷蛛村江湾水闸旁举行。

10月16日下午,珠海市斗门区第六届民俗文化展暨第八届装泥鱼比赛·织鱼笼比赛在乾务镇网山雷蛛村江湾水闸旁举行。12名当地村民及12名五山中心小学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展示了“装泥鱼习俗”这一国家级非遗的魅力。

选手展示捕捉到的泥鱼。

“装泥鱼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本次比赛首先进行的是织鱼笼比赛,分为学生组和成人组。鱼笼是装泥鱼的必备工具之一,由笼口、笼须、笼体、笼尾等几部分组成。此次织鱼笼比赛对时间和成品质量均有明确要求:编织鱼笼的技法需采用传统的六角编织法,每个鱼笼需疏密均匀,长18-20厘米、直径7-8厘米,比赛时间为30分钟。

学生组参赛的12名学生都来自五山中心小学。别看他们年纪小,但织鱼笼的技术丝毫不含糊,一根根竹篾在学生们的巧手下翻飞,鱼笼便逐渐成型。不到26分钟,选手陈静文就率先完成,经评定获得学生组一等奖。


成人组的比赛气氛则更加激烈。来自乾务镇虎山村的12名选手平均年龄近6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78岁。他们编织鱼笼均有几十年的“功力”。他们从开竹篾开始,展示了完整的织鱼笼技巧。开篾、编扎倒刺、编制笼身、封口,一气呵成。经过激烈的竞逐,最终,选手黄炳富仅用21分30秒就织完了鱼笼,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力压众人,获得第一名。

织鱼笼比赛成人组进行中。

织鱼笼比赛结束后,装泥鱼比赛正式开始。按照比赛规则,参赛选手需在1小时内于规定区域内捕捉泥鱼,以收获泥鱼数量的多少排列名次。来自虎山村的12名选手迅速穿上蚝袜,扛起泥板,手提鱼笼、鱼篓奔向滩涂。他们把鱼笼挂在泥板前的扶手上,左脚踩着泥板,右脚用力后蹬,泥板便像雪橇般划向远处。

装泥鱼比赛开始,12名选手踩着泥板滑向远处。

“准确找出泥鱼洞是关键。”经验丰富的装泥鱼高手不时弯下腰,眼明手快地把鱼笼放在观察好的泥鱼洞口,然后将笼尾折起,用泥压上,等泥鱼“自投罗网”。收笼时,他们按原路收回自己放的鱼笼,洗掉泥浆,打开笼尾将泥鱼倒入腰间的鱼篓。经过一番比拼,选手吴学明获得第一名。

选手把鱼笼放在观察好的泥鱼洞口。

据悉,此次活动由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斗门区文化馆、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旨在擦亮装泥鱼习俗非遗品牌,展示斗门非遗保护成果。近年来,斗门区通过设置非遗传承基地、培养年轻骨干、在校园开设织鱼笼课程、参加对外展示活动等措施,积极推进“装泥鱼习俗”传承和保护工作。

(原标题《体现非遗魅力!斗门这场比赛竞争激烈又趣味十足》)

编辑 刘桂瑶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