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场舞被列为十三届全运会竞赛项目,消息引发舆论热议。广场舞作为一项深受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项目,参与人数众多;但同时活动场所欠缺、噪声扰民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广场舞”和“广场舞大妈”逐渐成为网络标签,被网友或弹或赞。如今,这项群体运动从街头跳到全运,又预示着未来将步入怎样的发展道路?
广场舞的兴起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问题逐渐重视,健身意识大大加强。刘芳是一位近百人规模的广场舞团组织者,她告诉中新网记者,自己是从2005年开始接触广场舞,“那个时候刚刚退休,为了锻炼身体,几个朋友凑到一起学习舞蹈。”
巧合的是,同样在2005年,国家开展了首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活动,在《全国文明城市数据指标细则》中,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有明确要求,加上北京奥运会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广场舞以简便易行的健身方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迅速发展为人们健身锻炼的主要途径之一。
资料图:加拿大联邦成立150周年活动,众人齐跳广场舞。
目前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参与广场舞的大多数人也都是中老年人。资深教练美久告诉记者,广场舞为他们搭建了社交平台,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能够让大家交流。广场舞还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时代,部分中老年有逐渐被边缘化的感觉,每个人都想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广场舞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如今, 广场舞俨然成为最火热的健身项目之一,风潮不仅席卷全国各地,甚至走向全球。2014年,中国大妈跳舞的身影出现在法国卢浮宫和俄罗斯红场。《经济学人》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国开赛——崛起中的中国体育健身产业》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广场舞人口有8000万至1亿人。有观点认为,从人数来讲,广场舞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运动”。
然而广场舞的迅速发展背后,争议也一直不断,首当其冲的是噪音扰民问题。公共场地缺乏也是引起纷争的原因之一。
广场舞参与者戴着无线耳机锻炼身体,避免扰民。
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发起静音广场舞倡议活动。
2015年3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文化部共同发布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的12套广场健身操舞作品,在全国进行推广和培训,同时推出全国广场健身操舞活动。有评论称,此举意味着从官方层面开始重视广场舞,正式将广场舞纳入到全民健身项目当中。
同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旨在在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规范管理的同时,为广场舞在活动场地、教学推广方面创造良好条件。
针对广场舞发展过程中伴生的社会性问题,不少地方政府推出法规条例进行规范,并聘请了社区指导员辅导、监督。以广州为例,2014年发布的《广州市公园条例》(草案修改稿)明确规定:每日13时至15时和22时至次日8时为限制时段,无论集体或是个人,违反音量限制开展健身、娱乐活动,将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严重者作出罚款处罚。
中国广场舞挑战最大规模排舞(多场地)吉尼斯世界纪录。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广场舞大赛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广场舞以“我要上全运”全民健身网络竞赛活动的身份进入全运会。除在线上通过拍摄视频报名进行角逐之外,表现优异者还有机会在全运会赛场一决高下。
在同一块场地进行的广场舞和篮球赛。
据体育总局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对广场舞培训已经采取相关措施。首先由各省市选派优秀领队集中进行培训,其次对个别省市提出的广场舞指导需求,选派行业专家去当地进行培训。最后面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亲自上门进行培训。“广场舞培训过程中,仍需要省市县各级的配合和时间,”他说。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