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影像为载体,深圳的历史将回溯至什么时候?想要追寻答案,不妨看一下这个展览。
6月19日,“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组委会、南都湾区城市美学研究所、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深圳市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是福田区建区3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分为三个单元。前两个单元分别为“纪实与历史”、“实验与当代”,从本土纪实摄影和当代艺术两个角度回溯深圳自1981年来的城市发展史,并形成对照。第三个单元“视野与全球”则主要关注国际范围内关于深圳的影像创作,进一步剖析深圳与世界的关系。
此次通过来自4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摄影师、导演的200多件(组)摄影作品、15部电影及纪录片、多部文献,展览为今天的我们认识深圳的过去提供了三种不同维度的生动样本,从而反观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的里程碑意义。
记录深圳历史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影像档案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冰峰担任学术主持,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发起人陈东担任策展人。
策展人陈东表示,关于深圳最早的历史影像之一,是由瑞士巴色差会传教士于19世纪末在深圳龙华浪口村拍摄的老照片。本次展览即以此为开始,揭开尘封已久的百年影像档案。
据考证,虔贞女校是于1891年清末由香港西营盘迁入深圳浪口的教会女子学校,原名“巴色义学”。不但课程设置上与现代教育相似,而且师资主要由外籍传教士、本土省内大学师范生组成,教学质量远近闻名,是当时宝安县的“第一学府”,很多学生甚至从东莞、香港、惠州等地慕名而来。而在虔贞女校任教的传教士们在授课之余,还拍摄下了大量关于学校师生和客家村民日常生活的照片,使当时深圳的风土人情得以被保存。
此外,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入侵深圳的情景、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于建国初期拍摄的沙头角中英街、英国教师玛丽·克拉克(Mary Clark)于1962年旅行期间从香港新界拍摄的深圳,也首次展出,描绘出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图景。
改革开放带来城与人的巨变40年
改革开放特别是特区成立后,深圳的发展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这也鲜明地反映在由众多深圳摄影师和摄影记者拍摄的或惊心动魄、或扣人心弦的作品中,让观众重新感受40年来深圳城市崛起的巨大能量。
如在“纪实与历史”单元中,何煌友于1979年拍摄的“蛇口第一爆”,1986年刚开始动工建设、大部分地方还是荒山农田的福田中心区;周顺斌于1981年拍摄的“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南下深圳参加特区建设”;张新民于1992年拍摄的深圳股潮;赵青于1993年拍摄的“清水河大爆炸”;肖全于1994拍摄的地王大厦建设工地;张迅于1997年拍摄的“香港回归前夕”; 李政德从2006年开始拍摄的专题《新国人》;钟国华于2017拍摄的“二线关”废弃岗哨等。此外,还有杨延康、贾玉川、刘廷芳、汤奔驰、王铮、杨俊坡、黄京等摄影师关于城中村和外来打工者、城市发展等主题的纪实摄影作品。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实验与当代”单元呈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鸣、郭熙志、韩磊、蒋志、李燎、刘庆元、王宁德、翁奋、徐坦、亚牛、杨勇等艺术家和导演的作品。他们不同形式的、更为实验性的个人化创作,关注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剧变之下,个体所受到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如导演高鸣拍摄的讲述卖盗版碟的小伙子“排骨”的故事的同名纪录片,蒋志以人偶“木木”为主角拍摄的《木木在深圳》,李燎的《侨城花园泳池》、《秋风》等将日常生活荒诞化的行为录像作品等。
国际化视野
策展人陈东表示,深圳的历史是一种跨区域、跨文化和多种可行体制并行,充满活力和具实验精神的动态史。正是这种地域空间的全球化重叠和文化创意上的兼容并蓄,造就了深圳在过去百年历史中极为丰富、多元和令人夺目的经济奇观及文化成就。
深圳的特殊吸引力,也让众多国际知名摄影师和艺术家把他们的眼睛投向这里。在“视野与全球”单元中,呈现的正是这些或热切、或冷静的目光。他们以异乡人的他者身份切入城市,作品折射出经济发展对深圳本土文化的影响,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中扮演的角色的变化。
在展厅四周,依次为玛格南图片社传奇摄影师马克·吕布(Marc Riboud)在上世纪90年代在深圳街头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美国摄影师(Michael Christopher Brown)、英国街头摄影师Matt Stuart、印度纪实摄影师巴勃罗·巴塞洛缪(Pablo Bartholomew)的彩色摄影作品,以及巴西导演伊凡·阿布鲁(Ivan Abreu)的纪录片作品《上梅林,都市的旋律》。最终,与玛格南中生代摄影师亚历克斯·马约利(Alex Majoli)、克里斯托弗·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on)在玛格南70周年纪念项目“驻地实验室”(Live Lab)中完成的作品,构成完整的循环。
2017年,两位玛格南摄影师受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邀请来到深圳,进行为期2周的对话式的拍摄创作,探索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作品被直接打印出来贴在驻地实验室中,并随着拍摄的进行不断调整变化,全过程均向公众开放。项目中即兴式的创作场景被完整还原到展览现场,也是该项目作品首度进行回顾性展出。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6月28日,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分享交流讲座。此外,展览作品及学术文献也将整理出版,为未来的深圳历史研究增加更为多元的和跨学科的文献积累。
【读特新闻+】
《影像-城市-历史:深圳1891-2020》
联合主办:深圳(福田)国际城区影像节组委会
南都湾区城市美学研究所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承办单位:大乾艺术机构
学术主持:董冰峰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员)
策 展 人:陈 东 (2014-2020深圳国际城区影像节发起人)
展览时间:2020年6月19日-6月28日
展览地点:关山月美术馆·中央展厅+C展厅
展览门票:免费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