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可能有1.25亿年历史;人类,约有400万年历史,兰花相对于人类,经历了更漫长的历史,兰花能活到今天,必有它过人的本领。它与时俱进的生存策略,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保护和研究兰花等同于保护并研究我们人类。目前,兰科植物有近900属,28237种,是被子植物第二大科和单子叶植物最大的科,兰花有何进化历史和奥秘?7月25日,国家兰科中心组织召开了以“兰花基因组学与多样性保护”为题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卫星会议。
位于深圳市罗湖区梧桐山脚下的国家兰科中心,建立了中国首个国家级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已成为世界上保存中国兰科植物物种最多的基地。此次在国家兰科中心召开的此次会议,由兰科中心主任刘仲健教授主持,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副司长贾建生致欢迎辞,共11名中外科学家就兰花基因组学和多样性保护的议题与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院所及高校近200名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对话。
兰科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和极端干旱沙漠地区以外的各种陆生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药用、科研、观赏以及文化价值。
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伯特•拉古索教授分享了他的研究观点,认为昆虫对兰花花气味的偏好推动了兰科植物与传粉者的生物多样性与协同进化。
德国Olaf Gruss先生则认为大多数兰花由于生产环境的高度集中以及受到农业工业影响已处于濒危状态,因此在它们的原产地进行人工繁殖并研究新的变种和色型显得尤为重要。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张武凡博士以四川黄龙自然保护区内的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角度揭示了兰花通过气味信号对传粉者进行种类的选择,认为不同种类的兰科植物通过散发不同成分与浓度的花气味,从而吸引不同的传粉昆虫形成传粉系统。
兰科植物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理想模式植物,但目前对兰科植物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仍十分匮乏。台湾成功大学的蔡文杰教授表示很少有植物像兰花一样具有大众和科学的魅力,并得出结论:兰科植物可以用以证明“ABC”模型的有效性和单子叶植物的“花两侧发展”以及MADS-box和Cycloidea基因参与定义兰花中不同高度特化的结构。其他国内外的学术报告人也分别在兰科植物基因组学、形态发育组学、群体遗传学、地理系统学等方面与与会者进行了探讨。
读特+
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
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兰科中心”)成立于2006年。自成立以来,兰科中心在兰科物种保护和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兰科中心建立了中国首个国家级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库,建成世界上保存中国兰科植物物种最多的基地,也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兰科植物保护中心,收集和迁地保存的兰科植物从原来单一的千余株商业品种,积累到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兰科物种和世界重要的兰科植物2200多种200多万株,这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资源具有难以估量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兰科中心在Natur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建立兰科2个新亚族、10个新属和80多个新种。制定了全国《石斛种质鉴定技术规范》和广东省《兰花栽培技术与商品质量分级标准》。获省部(市)级科技奖20多次。
该中心在世界上率先开展“国际兰花基因组计划”。完成世界首个兰科植物和景天酸代谢(CAM)植物的基因图谱“蝴蝶兰全基因组基因图谱”、药用兰科植物“铁皮石斛全基因组基因图谱”和香料兰科植物“深圳香荚兰全基因组基因图谱”,填补了植物基因组研究的多个空白,为兰科植物活性药用成分的开发利用、保护、品质鉴定、规范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资源和基础。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