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丽街道以垃圾分类撬动社区治理 打造垃圾分类“新围”样本
读特记者 曾智辉 通讯员 侯宇星
2020-06-18 15:35

基层社区如何做好垃圾分类推行和社区治理的大文章?南山区西丽街道新围社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以垃圾分类为支点,撬动社区治理,打响了南山区城中村垃圾分类“第一枪”,打造了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新围”样本。目前,新围村餐饮门店餐厨垃圾分类参与率达100%,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了70%,效果显著。

优机制 党委引领科学布局

垃圾分类从宣传到布点,从巷道撤桶到习惯养成,每个环节都不轻松。一是力推巷道“撤并桶”。在西丽街道党工委的“红色”引领下,新围社区党委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新围社区挂点第一书记、新围社区党委书记通过前期近一个月时间的现场调研,将原巷道的85个零散无序的垃圾桶点撤除,科学规划17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便于居民投放垃圾,又解决了垃圾收运车辆入巷作业难题。

二是发挥支部堡垒作用。社区党委组织辖区14个党支部书记进行垃圾分类专题学习,社区各党支部利用主题党日带头开展垃圾分类学习活动,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比较”的良好氛围。在遇到居民不理解不支持时,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带头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打消居民疑虑,动员群众主动配合巷道撤桶。

三是分类重点推进。针对城中村产生餐厨垃圾、果蔬垃圾大户的商超、餐饮、肉菜、水果门店等65家商户,社区党委广泛走访调研,通过开展“社区治理大讲堂——垃圾分类篇”活动,组织负责人参加培训,并签订参与垃圾分类承诺书;针对居民投放习惯难改变的实情,社区党委组织社区城管专干、网格员等精干力量持续上门入户宣讲垃圾分类的政策知识,寻求居民支持与配合;依托民生微实事项目,培养一批热心群众成为垃圾分类的带头者。

软服务 精细管理长效推进

建立长效机制,做细管理、做优服务,检验着社区的治理能力。一是编制新围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考虑到城中村有的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社区党委因情施策,编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和制作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分布图指示牌时,尽量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方便居民识别。

二是推行精细化保洁。每天固定时间对集中投放点和垃圾桶内外壁进行冲洗,同时增加垃圾的收运频次,对分类垃圾桶进行二次分拣,确保不出现垃圾满溢、洒落、乱堆放现象。

三是延长服务时间。清扫保洁时间从原来的18:00延长至21:30,解决了投放晚高峰保洁不力、管理缺位等问题。正是基于处处人性化的设计与“软服务”,垃圾分类工作渐入人心,获得居民拥护。

聚人心 多方参与形成最大合力

要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只有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才能抓住垃圾分类工作的“牛鼻子”。一是广聚资源汇集社区。积极对接市、区、街道等部门,充分发挥上级部门资金、设施、政策等资源优势,共引入资金55万、专项设施17套,开展专家专题讲座20余场;积极协调街道执法队进行执法督导行动,推动全村的商超和餐饮、肉菜、水果商户参与垃圾分类。

二是协调各方深度参与。面对城中村垃圾分类这块“硬骨头”,新围社区党委积极协调股份公司、社会组织、居民等群体参与,凝聚共识,寻求社会治理“最大公约数”,形成最大合力。协调新围实业公司主动腾出6个停车位,建设垃圾集中投放点;敦促房东,利用租户办理视频门禁卡契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并签订参与垃圾分类承诺书等方式,实现租户推广的全覆盖;联动深职院开展深圳高校“垃圾分类”辩论赛等主题活动,多形式提高群众参与热情。

三是充分调动志愿力量。组织社区义工、青年志愿者开展“行走社区”活动98次,对垃圾分类进行持续宣传;社区党委联合深职院、留仙洞小学等建立学生志愿者督导队,420名督导员分批在垃圾投放高峰期定时定点督导,成为一道文明风景线;组织商户、居民等力量合力拍摄新围村垃圾分类快闪宣传视频,营造出人人参与的好氛围。

强硬件 先行先试打造分类设施

为进一步推进新围村垃圾分类工作,西丽街道党工委在2020年元旦节后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提升硬件设施建设,把新围村打造成全市城中村垃圾分类的“标杆”。目前,西丽街道再投入170余万元,建设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洗手台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站。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站设计处理能力为2吨/日,新围村每天分类出来的厨余垃圾能做到就地处理,厨余垃圾不出村。

环境就是民生,在垃圾处理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党和政府“为民情怀”。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看似很小、很细、很具体,却是对社区精细化治理能力的一场实质性演练,也是培养居民社会责任意识的过程。要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就要坚决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加强引导、推动习惯养成,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抓下去。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

(作者:读特记者 曾智辉 通讯员 侯宇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