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梦笔”能否在艺术圈“生花”?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7-07-21 16:44
摘要

冯唐的字、张大春的行书长卷、导演徐皓峰的画……一场汇聚了当代众多文坛巨匠的文人画展——“梦笔生花”日前落幕,试图讨论文人回归艺术活动的现象与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以及其可能。

徐皓峰作品《仲春》

冯唐的字、张大春的行书长卷、导演徐皓峰的画……一场汇聚了当代众多文坛巨匠的文人画展——“梦笔生花”日前落幕,试图讨论文人回归艺术活动的现象与当代语境中的文人艺术以及其可能。在中国,文人参与艺术是悠久的传统。曾经,文人与艺术一度分离,文学家是文学家,书法家是书法家,画家是画家。近些年,不少作家们纷纷提笔创作,回归文人艺术生活,而这次展览便是作家提笔做书法的一次集中展示。

有人称,这是当代作家的一种跨界,而在另一些人的眼中,这并不能算是跨界。自古书画同源,艺术与文人的生活本就无法分开。针对这一问题,读特记者采访了相关专业人士给出独家解读。

西川作品《山.巅002》

古典审美意识的“回归”

“梦笔生花”一词源于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梦笔生花可以说是对文人创作的高度赞誉。此次展览以“梦笔生花”为题,对当今文人生态、中国文人画传统以及文学与艺术领域间对话展开研究与实践,同时汲取了自八十年代以来水墨的现代性转换的经验,试图在当下特殊的历史环境将这些文人的艺术实践进行审视与思考。

在这一充满文人气质的展览里,观众可以看到作家们的“多面性”,看到这些文人们在新领域中大放光彩,也能惊奇于他们不仅能“吟诗作对”,书画功夫也不在话下。

譬如,本次展览中除莫言题写的展览名原件亮相外,作家阎连科、李敬泽、欧阳江河以“梦”为意象为展览题词。台湾作家张大春行书自作《登楼歌》15米长卷在该展览中首次在内地展出。导演、作家徐皓峰油画作品、诗人西川水墨画作、作家冯唐书法作品均在此次迎来首次公开展出。

书画同法,文人既写字也画画。近年来,文化界迎来了传统文化的“回归”。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诗词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各种雅集等或以文化节目,或以影视剧,或以展览的呈现,让人深切体会到民族文化的自信。诗词歌赋、传统戏曲、国画、文物珍藏这些传统的符号在现代生活背景下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受访的不少业内人士解读这一现象时,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方式复兴的背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识的觉醒,是对中国深厚又悠长的知识与脉络的一次回望与梳理。

张洁作品《女人像》

文人身份是整体修养

当我门讨论文人画时,我门首先要谈论文人的身份认同。什么是文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当代学科细分,诗书画皆通者少之又少,文人的身份与过去已经有着天壤之别。

“在古代传统里,书法本是文人的艺术,但现在成了书法家的事。文人画原是文人的笔墨游戏,现在也是画家的事,虽然这些画家被叫做新文人画家。”在“梦笔生花”展览的策展人韦曦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依然“藕断丝连”,文人整天与文字打交道,写字出于本能,画画则为延伸。虽然久别,总归还是要回去。

“回去”并不意味着穿越,或者完全复制粘贴文人的日常。面对当代的文化语境,“文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似乎需要重新定义,但某些内核又是一以贯之的,就像题词参展的作家李敬泽说的,有一点我们依然需要像古人学习,“就是古代文人完满的、整全的生命状态。他可以是文人,可以是写文章的人,他可以做地方官,可以带兵打仗,他也可以写字、画画,他还可以经营田产,他做的事很多,很完整。”

重提“文人书画”,在李敬泽看来,就是让我们重新从中国文化的根底上去认识书法和绘画。“在传统中,它们绝不是一个单纯的造型艺术。从一个人的修养到整个人的状态,包括生活方式、自我认同感等等,这一大套是密切相关的,是从这个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如老树画画所言:文人不是一个身份,它更多是你整体的修养、你的气息,甚至你做的工作对人文精神的建设和贡献。

此次交出自己书法作品的冯唐表示:“写文章的作用,在于自救能不让自己变疯;也在于救人,别人看了之后有所缓解。过去讲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一个人跟他写的文章、写的字本身有一些内在的联系。这个人的经历、见识、知识结构和文章的修炼和他写字的表现,可能不会一一对应,但他一定会有一些相关的关系,而且会有一些相互的影响。”

冯唐书法作品《观花止》

文人画如何重续值得思考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那么,在传统的毛笔书写已经转化成硬笔书写或者电脑书写的当下,如何继续文人画的精髓?

从学科上看,文学与艺术同属于广义的艺术门类。但文学与传统绘画,由之发展而来的现代艺术有所区别。艺术迷“小新”认为,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媒介、表达方式,还有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当作家以他们的书画作品作为展示方式时候,可能在不同领域会有碰撞,甚至擦出火花,会产生新的思路,但主要问题还是“水土不服”。

艺术家剻连会认为,如果将此次展览作为一个艺术与文学互动的文化事件,有一定的意义。“就如同画家去搞文学,也有个别不错的,不能全盘否定,这符合艺术行事的规律,如果评价作品则很难说。”

古代的文人艺术已经成为当今文人与艺术家共同的资源。韦曦认为,当代的文人艺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古代,他们将以怎样的方式介入艺术,展示作品?当代文人以怎样的思路借鉴现代艺术,艺术家以怎样的手段借用古代文人艺术资源,我们与文人艺术会发生怎样的关联,值得关注。

总而言之,就如业内人士所认为的:在当代环境下,文人书画是否真能脱离传统语境而重续,还是说,只是作为一个展览的概念塑造而存在?“梦笔生花”书画作品展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展览也引发诸多思考。比如,我们尝试去和中国文人艺术去对话,绘事与文作,两者如何更好的融为一体?无论是由画入文,还是由文入画,最后指向都是文人精神。

见习编辑 陈湛杭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