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刘怡涛工笔花鸟新作展”在合正艺术博物馆开幕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
2022-01-08 15:03
收录于专题:专题 | 宝安文体
摘要

1月5日,辞旧迎新之际,画家刘怡涛携其八十余幅工笔花鸟新作亮相合正艺术博物馆。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月18日。

1月5日,辞旧迎新之际,画家刘怡涛携其八十余幅工笔花鸟新作亮相合正艺术博物馆。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月18日。

《灰腹绣眼与硬叶兜兰》。

刘怡涛的创作孕育于丰厚朴茂的原始雨林,16岁时他来到如今有“花鸟画家朝圣地”之称的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事植物科学画绘制工作,曾跟随曾孝濂先生学艺,后前往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大)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学习,师从吴敏荣、刘福芳、戴林、宋忠元、杜蔓华、刘江、章培筠等名家。

南北求学,拓宽艺术眼界;一半涉及自然科学,一半立足人文艺术,刘怡涛将数十年与植物的亲密接触转化为艺术表达,在当代工笔画坛中确立了属于自己的个人样式。

《高原热风吹》。

■专访

刘怡涛:以色彩铺陈热带之浓烈

记者:您的作品造型能力扎实,这与您早期的植物科学画经历有关吗?

刘怡涛:我不敢说我是真正的植物学家,但是我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了几十年,对很多植物的细微特征、种群分布、群落生态以及生长的环境都熟知于心。而且直到现在,每一幅作品的底稿我都坚持对景写生,以求自然造型中生动的灵趣,这使我在工笔花鸟画创作时与一般的花鸟画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记者:但您的艺术作品与植物科学画还是很不一样的。

刘怡涛:对。艺术不仅仅是再现,而是对再现的超越。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作为一个画家,不能见什么就画什么,首先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你激动、打动你,让你有了表现它的欲望,进行艺术表达时要把这种感觉加强、放大,甚至夸张,把对绘画对象的感觉进行重新解构。

《火焰花与灰喜鹊》。

我的作品中,无论是花叶的堆砌,还是画面的聚与散,其实都是我以为美的形式,而并非真实的写生现场我所看到的。

记者:绘制植物科学画要进行的科学观察和传统工笔画强调的格物有何异同?

刘怡涛:植物科学画讲究的是如实,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花瓣的数量、形态、颜色,叶片的网格、纹路等。而中国艺术家一直以来都更强调个人感悟,格物里有个人色彩。苏东坡曾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我们古人一直以来强调的就是神似,而非形似。

记者:您近年来的作品,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是重彩作品特别多,而且色彩关系很考究,艳而不俗、热闹而不乱。

刘怡涛:近年来我确实画了一些色彩热烈的作品,想表达的是我对热和热带的内心解读。真实的热带不完全是这样,有热烈的色彩,但总体上郁郁葱葱的。我把暖的颜色进行了夸张处理,我以为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热,从字面解析它是一种温度。我用色彩解读,它就是一种视觉感,我们通常看到火是红色的,炽热的火是橙黄色的,冬天是冷的,广袤的北极冰原所呈现的颜色是蓝色的。所以我在这里所呈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热、对热带的重新解读。如果一个观众看到这样的画面,走近它,感觉激动了起来,血液流速加快甚至热血沸腾,那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春拂佤山处处景》。

《幽壑兰馨》(173×184cm)是刘怡涛创作于2014年的作品。此画表现的是典型的热带雨林场景,大榕树上附生有白花虎头兰以及藤蔓、蕨类植物,涓涓细流静静流淌,云南当地常见鸟类黑头翁(学名红耳鹎)穿梭其间,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

白花虎头兰是一种附生植物,依附大树生长,但不从树中汲取养分,而是通过自身根系从空气中获取水分与养分,因此其生长环境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多生长在热带地区。

刘怡涛通过前景中景的穿插来构建繁茂的主体花卉,画面变化自然;用扎实的传统分染技法表现主体花卉与鸟类,用积包积墨手法表现密布苔藓的榕树树干,使丰富的色彩肌理叠加,画面呈现虚实结合,冷暖变化有度。冷暖、虚实等多对矛盾在画面中的和谐统一,达致“美”的效果。

人物简介 

刘怡涛,1955年生,汉族,云南普洱人。作品曾荣获第六、七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及铜牌奖,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参加国际国内重大画展数十次,被中国文联授予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称号。现为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云南九三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云南省美协常务理事。

(来源:宝安湾)

实习编辑 李依林 审核 汪新林

(作者: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慧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