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小学生缪可馨从教学楼上纵身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跟一堂作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舆论讨论的重点是,缪可馨的读后感被老师严苛地批评了整节课,并且留下了五个刺眼的红笔字:“传递正能量”。整件事最令人愤慨之处在于:一个语文老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独断性地将一个孩子的洞察贬低为“负能量”,而全然不顾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意愿和天性。
在这件事情曝光之后,有许多人也回忆起自己在语文课上曾受过的打压,有人满心欢喜写了一篇不落俗套的文章,却被老师嘲讽不够“符合考试规范”;有老师想当然以为学生写的诗歌就是抄袭而来的,用张口就来的结论打击学生的自信......在学生时代,语文老师本应该是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存在,合格的语文老师不应只是带学生认字识词、辨别语法修辞,更应该传递出中文之美、文学之美。而更直接的说,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基本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背后是人格的独立。一个没有审美的语文老师,难以想象能如何带领学生熟读唐诗宋词、徜徉于文学名著所筑成的精神世界之中,真正感受文学的美感与关怀。
许多人都受过不同科目老师的批评,为什么很多人会独独对在语文课上受到过的打压耿耿于怀?因为审美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判断,在一道数学题里,解题步骤错了就错了,但作为自我表达的作文却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评判为“错了”,并且这一句“错了”若不是针对事实的错误、逻辑的错误,那无疑就像是向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发射的一颗“原子弹”:“你的想法是错误的、有害的,是需要被修正的。”这对成年人来说都是一种剧烈伤害,更何况还处于成长阶段、极易留下心理阴影的学生。
回到这件事情来说,缪可馨的语文老师袁老师暂且不论是否对女孩之死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作为教师而言,袁老师至少是不专业的。第一个理由是袁老师不具备任何的审美意识,感受不到多元的表达有多么重要。我想倘若这位袁老师哪怕多读过几本“课外书”,至少也不会写下“传递正能量”这几个字。多少世界名著充满袁老师所说的“负能量”,但恰恰是这种“负能量”,赋予了文学更大的关怀。若按袁老师的评判标准,恐怕连吴承恩的文学梦都得被扼杀在小学课堂的摇篮中;再者,袁老师如果从严重的方面来说是师德缺失,或至少是缺乏专业教育心理知识。对于孩子的一篇作文,居然大动肝气,就算孩子的作文的确写的不好,这又是何来之气?对于孩子如此缺乏循循善诱的耐心,又怎么能当好一个教师呢?有报道指出,袁老师在课外办了补习班,但缪可馨没有参加,有人猜测,袁老师的严厉批评有可能是一次报复。当然,其中曲直长短,还得等到有关调查结果才能论断。
而公众对于“传递正能量”这一句愤慨的另外一个原因,恐怕还在于:本应该作为“超级英雄”、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老师,为何反而鹦鹉学舌,充满对“负能量”的偏见呢?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教师应当被允许去了解甚至批评整个教育体系形成及管理的基本原则。教师并不是军队里的士兵,只能选择服从;也不是轮盘上的锯齿,唯有应付和传递外界能量;教师必须是一位智慧的行为媒介。”然而,我们在袁老师身上看到的,恐怕唯有“应付和传递外界能量”。
公众对于这起教育话题如此之敏感,其实是对未来的敏感:教育关乎我们想看到我们的孩子成长为怎样的人、我们想看到我们的社会是怎样的。在《好老师,坏老师:美国的公共教育改革》一书提到:“(教师)他们照料我们的孩子、教育我们的孩子,而孩子是我们寄予热烈而又忠诚的爱的对象。他们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公民和工人,而这些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将决定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好老师,坏老师:美国的公共教育改革》(美)达娜·戈德斯坦 著,陈丽丽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6月。
也有人为袁老师打抱不平,比如自媒体三表龙门阵就指出:“缪可馨是一个小学生,将长期处于应试写作的阶段,她需要按照某种规制写作。她们课任老师的教学目的,课外作文辅导班老师的教学目的都是一样的:模块化、规制化训练,为赢取高分写作。”他认为,袁老师完全遵守了教材和评分标准进行教学,至少在当下教育环境下是无可指摘的,甚至可以说是认真负责的。这也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否鼓励教师成为将“教育程序化”的技术工人?我们给老师的排名,是否只是遵循了唯成绩论,而没有鼓励老师去关注更宏观的人文教育?袁老师的错,是他自身的过错,还是整个教育体制出了问题?好老师与坏老师的标准,难道在教育沦为一种选拔、竞争体制的情况下,只能是颠倒过来的吗?
对于教育体制问题的论述,恐怕是一个更大的话题了。在《好老师,坏老师:美国的公共教育改革》一书中,就对美国人认知中对立的“伟大的教师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无能者才会教别人”这两大观点进行辨析。但何谓好老师、坏老师,恐怕在当下是一个非常纠结的问题。而大部分人作为非教育专业人士,唯一能依赖的是,就是我们的教育体制能真正识别好老师、坏老师,能把每天的教学变成引人入胜、富有挑战的工作,把有头脑、有创造力、有抱负的人们真正吸引过来,让孩子的天赋不再被辜负,让社会不再提心吊胆,让家长不再寒心。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