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曾用文字治愈全球1000万女性的她,用新书治愈了自己 吉尔伯特新书《女孩之城》出版

读特记者 姚峥华
2020-06-16 13:26
摘要

十几年前,有一位女性在经历过了一场艰难的离婚后,独自踏上环游世界的旅程寻求慰藉。她用一年的时间游历意大利、印度、印尼的巴厘岛,她在意大利不断吃喝和享乐,又去印度的修道院苦行和静修。

十几年前,有一位女性在经历过了一场艰难的离婚后,独自踏上环游世界的旅程寻求慰藉。她用一年的时间游历意大利、印度、印尼的巴厘岛,她在意大利不断吃喝和享乐,又去印度的修道院苦行和静修。

漫漫旅途中,她总是将心绪投诸笔端。当时处在低谷的她未曾预料,这些真挚的文字将会集结成册,被翻译成 30 多种语言,并迅速畅销全球,销量超 1000 万册。出版不久,这个故事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好莱坞明星茱莉亚 · 罗伯茨主演。这部名为《美食,祈祷,恋爱》的作品不仅成为一个长达十多年的文化现象,也让作者本人成为众多女性的精神偶像。

这位女性就是伊丽莎白 · 吉尔伯特,美国知名新闻记者、小说家、畅销书作家,被《时代》杂志列为"影响世界的 100 人"之一。吉尔伯特曾为《纽约时报》与《GQ》撰稿,她无畏无惧的报道风格从一开始就让她显得与众不同。她的作品《美食,祈祷,恋爱》成为《纽约时报》等 50 余家媒体力荐的"女性必读之书";《最后一个美国人》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万物的签名》被希拉里称为"真正伟大的一本书!",奥普拉说这本书"此生必读"。;新作《女孩之城》在"美国豆瓣"上获得 2019 最佳历史小说奖提名。

吉尔伯特的生活方式和她作品的力量,一直在鼓舞着无数背负枷锁的女性。她永远都在执着地以一种探索者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写作、感情与生活。

她是完美的蜗牛,把家背在自己身上

1969 年,吉尔伯特出生于康涅狄格州沃特伯里市的一个偏僻农场,那时她的生活中没有邻居、没有电视、没有唱片机,读书成为她接触外界最好的窗口。

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向她灌输了一种信念:"我的生活是我的,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从 16 岁开始,吉尔伯特就坚定地相信,写作就是自己一生都想去做的事。

在纽约大学求学期间,吉尔伯特总是白天上课,夜晚振笔疾书短篇故事,即使自己的作品连续被出版社退稿,她仍然坚定地认为写作是自己的"家"。"你是完美的蜗牛:你把自己的家背在背上。"她说。

她永远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对写作的热爱远远大于被拒绝所带来的伤痛。即使现实的打击令人沮丧和困惑,她也觉得写作比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都更有趣。

如果她感到不快乐,就"炸毁"自己的现状

吉尔伯特在写作上爆红的契机,还得从她"炸毁"自己的现状说起。结婚后,她却觉得不快乐。

她说"我意识到,社会所教的公式——婚姻和子女,似乎会使人们感到满足,但对我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30 岁那年,我曾向当时的丈夫许诺要生育,但后来我陷入了自杀式的沮丧之中,导致两年彻底地绝望和沮丧。炸毁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离婚后的她,置身罗马深夜空旷的大街,任由内心被无限的黑暗吞噬;去印度体验严苛的作息,将自我压缩到最小和最低;在巴厘岛聆听长者和她谈论自己的命运,在这些不断变换的经历中,她重新拥有一份完整的自我世界,并写就《美食,祈祷,恋爱》。

她学会富有同情心地对待焦虑,而不是遏制它

在《美食,祈祷,恋爱》畅销全球后,她并不安于现状,而是陷入深深的焦虑,突如其来的成功为她带来了名望,可也会让人迷失。她担心自己"一出道就巅峰",害怕自己以后写的书都是倒退。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坦然面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才是自救之道。她觉得那些对自己的恐惧和焦虑坦诚的人才是真实可爱的人,并且向她们学习。她说:"他们找到了真正富有同情心的方法来使用它,而不是不断地假装它不存在或进行某种大规模的种族灭绝工作。"

她知道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续不断地写下去,即使"天赋"没有到来,也可以不必有压力地写下去。正如她在一次演讲中所说:"‘天赋’并非来自我们自己,而是外界神灵的赐予。假如这个‘天赋’没有出现,创造者们不必背负压力,而是努力工作,做好自己,或者继续为自己纯粹的人类的爱与倔强而喝彩。

她总在突破自己,而不是吃自己的"剩饭"

几年后,吉尔伯特出了一本和《美食,祈祷,恋爱》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万物的签名》,为了完成《万物的签名》,吉尔伯特花了大概三年的时间来搜集有关 19 世纪植物学、制药贸易、传教士生活以及 19 世纪文学、进化论辩论等方面的信息。

她用紧凑的步调呈现出格局浩大的史诗级著作,展现十九世纪女性植物学家阿尔玛的一生,一位闯入男性蛮荒社会的女科学家,像海盗一样航海环游世界,最终与达 · 芬奇比肩。

当吉尔伯特被问及为何沉寂多年新出的作品,风格和前一部却大相径庭,她的回答是,不想吃自己的"剩饭",而是想写一本自己一直喜欢阅读的、雄心勃勃的作品。

《万物的签名》灵感来源于吉尔伯特对园艺的热情。她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花草,渐渐地,她开始对苔藓产生了兴趣,于是持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认识这个被人们忽视的土地皮肤的前世今生。她珍视自己对被忽略事物的好奇心,把好奇心当作一个非常温柔、宽容、稳定的朋友,并从中学会如何成为自己。

她公开私事,让自己的生活坦诚而敞亮

吉尔伯特的 Facebook 账号拥有 160 多万粉丝,这是她和读者之间的公告处和聊天室,她称她的粉丝们为"亲爱的",并积极回应粉丝们的各种疑问,她说,这些都是值得她认真对待的关系。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些私事,会让吉尔伯特觉得自己的生活更轻松。

2016 年 7 月,伊丽莎白在 Facebook 宣布与第二任丈夫分手,引起这段感情破裂的是一段闺蜜情。2016 年 9 月,伊丽莎白在 Facebook 发帖,宣布她与最好的朋友——作家、音乐人雷亚 · 伊莱亚斯的恋人关系。

吉尔伯特和雷亚保持了长达 15 年的友情,但是当她的好友罹癌时,她发现自己对她的感情超出朋友般的爱,她再也无法掩饰,决定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虽然和第二任丈夫离婚又是一次痛苦而艰难的抉择,但她更想做的是,以一个伴侣的身份陪伴雷亚走过这趟治疗癌症的旅程。

在这之后,伊丽莎白一直陪伴在雷亚身旁,陪伴着她与病魔斗争,不离不弃。她们在第二年夏天举行了一个简单的爱情仪式,邀请最好朋友和家人聚会,向彼此承诺归属感。

2018 年,她失去了她最好的朋友变成的伴侣,她在社交媒体中公开了这一伤痛。她通过写作疗愈自己,让日子变得简单:早上 4:30 或 5:00 起床,写作到早上 9 点;到了下午,她会早早地吃晚饭,以便晚上 7-8 点能够睡觉。

她还通过冥想、跳舞来疏解自己的悲伤情绪,"我开始每天早上跳舞,作为我悲伤恢复计划的一部分。有时我会用两首背景乐跳舞,至少也要跟着一首歌跳舞。跳完舞,我可能会去跑步或做半小时的瑜伽。"

年过 50,她愈发"疯狂",写下了一本本小说

如今,吉尔伯特又有了新的男朋友。面对别人的质疑,她毫不避讳地说道:"如果你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现在你觉得又被某个人吸引了,你想去探索这个,没关系。"

她一如既往大大方方在社交平台承认:"我想说,如果你在城里看到我胳膊上抱着一个又高又帅的可爱男人,这就是他,别吓坏了。你会注意到我在餐厅亲吻某人,这很好。我们都很好。每当我分享我的生活,让别人觉得他们的生活更正常或更容易理解,我就很高兴这样做。我不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因为这看起来很重。"

年过 50 的吉尔伯特,不仅没有被年龄限制,反而越活越"疯狂"、大胆、热烈。

于是,一本颂扬女性欲望的小说——《女孩之城》诞生了。创作《女孩之城》前期,吉尔伯特采访了一位 90 岁的老妇人,这个老妇人终身未婚,也没有孩子,当被问到她是否后悔自己的选择时,她回答"不后悔,我度过了精彩的一生。"这个老妇人后来成了《女孩之城》中女主角薇薇安的原型。

故事发生在 1940 年 , 二战伊始,19 岁的富家少女薇薇安从瓦萨学院退学,投奔在纽约经营莉莉剧院的姑姑佩格。

在这个华丽却摇摇欲坠的老式剧院里,薇薇安发掘了自己设计戏服的天赋,认识了一群影响她一生的女人:梦想用美貌征服世界的舞女西莉亚;从头到脚都严肃平庸,却是特立独行的姑姑所深爱恋人的奥利芙;视戏剧如生命的英国女演员、没有一刻不美的风格教母艾德娜;看上去荒唐透顶,却对人生很有想法的二手服装店古怪少女玛乔丽。

薇薇安被她们带领进一个独特的世界。然而,就在那个看似如常的夜晚,一个错误的决定,让她卷入名利皆失的丑闻风暴中,她的世界就此天翻地覆 ……

遵着薇薇安的足迹,吉尔伯特描绘了一个生活在黄金时代女人的活泼、浮躁和性感的画像;并让我们知晓,激情,是生活的本质所在。不是钱,不是达尔文式的生存斗争,当然也不是你与生俱来的家庭——激情是我们存在的理由。

《女孩之城》

[ 美 ] 伊丽莎白 • 吉尔伯特 著

姜小瑁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大方 2020 年 6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读特记者 姚峥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