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向自己的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捐赠1.068亿元,并成立“李西廷基金”,重点用于高端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创新等。捐赠仪式上,李西廷强调科研人才的重要性,并表示自己的发展道路,始终离不开求学期间积累的科研知识。
1991年,李西廷参与创办迈瑞医疗,总部设在深圳。如今,迈瑞已是我国领先的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厂商,也是我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公司。今年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也促使迈瑞进一步走向海外。3月以来,中国医疗器械生产和出口企业获得了大量的海外采购单,其中迈瑞更成为海外采购有创呼吸机的首选。有报道称,仅受益于呼吸机需求的激增,迈瑞的股价今年累计上涨了40%。
△迈瑞交付雷神山医院的呼吸机。
为战疫提供重要“武器”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迈瑞为一线医护人员们提供了最重要的武器——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便携超声等医疗设备。
“以呼吸机为例。对重症患者而言,它可以说是‘救命稻草’。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必须使用医用呼吸机,可以代替、控制或改变人的正常生理呼吸。”此前,李西廷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初,疫情首先在湖北爆发,3月向全球蔓延,全世界的呼吸机制造商都已超负荷运转,但产量仍不能满足需求,全球总需求已超过100万台。
“高端的医疗设备包括呼吸机,不是一下想生产多少都行的。说到生产,我们的人员、场地都没有问题。但供应链比较长,涉及零部件非常多,要一个不落全部提升同等产能,整机才能提升产能。”李西廷告诉记者。
如何保质又保量地生产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就是迈瑞今年初面对的最大考验。
据悉,大年初二(1月26日),迈瑞光明区制造中心提前展开生产,不少员工从家里被召回,“尽管想和家人过春节,但想到多生产一台呼吸机,可能就会多救几个人。”迈瑞机加生产部周堂安此前告诉媒体。除呼吸机外,抗疫一线急需的监护仪、除颤仪、输液泵等设备也在紧急生产。
最终,2月2日,迈瑞成功完成火神山医院1800台医疗设备的安装。2月6日,完成了雷神山医院超过1200台医疗设备的交付。在海外抗疫方面,迈瑞常务副总裁吴昊表示,自三月初国际疫情爆发,迈瑞已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抗疫设备需求。“从1月底到5月中旬,迈瑞已经给全球发货了二十几万台设备,其中发往海外的就超过十万台。”常昊说。
△迈瑞交付意大利的部分设备(迈瑞医疗供图)
探索互联网+医疗创新道路
2006年,迈瑞医疗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公司。
迈瑞主要布局三大业务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其中,2019年三大业务的营业收入较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21.38%,25.69%和12.30%。
如今,国家大力推行新基建,医疗服务将与5G、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今年6月,迈瑞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就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疗器械的最新发展趋势展开密切合作。
“从此次抗疫来看,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体系资源配置效率,已成为医疗行业必须进行的深度变革,”吴昊表示,“例如在远程诊疗方面,5G网络使得医生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在疫情期间,不仅极大提高了诊疗效率,也减少了医生接触感染风险。”
事实上,互联网+医疗能做到的已不仅是远程会诊。市工信局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处副处长邓自安告诉深圳商报记者,“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一批深圳医疗器械企业,已探索出一条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创新道路。”
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成靓丽名片
“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医疗器械已成为中国优质高性能医疗器械的靓丽名片。”近日,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蔡翘梧告诉记者。
蔡翘梧所说的高性能医疗设备,除技术领先是硬性要求,还需要具备重大临床价值,能在医疗诊断中迅速发挥作用。此前,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副所长、广东省“基层医疗设备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磊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深圳迈瑞的呼吸机、上海联影的3T核磁共振设备、深圳先健科技的动脉支架等为代表的高端医疗设备,已在国际上实现了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
今年5月,经工信部批复,我国首个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落户深圳,将进一步整合医疗器械创新资源。据统计,截至今年初,我市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890余家。从产值规模来看,深圳医疗器械产值约占全国的8-10%,出口占比超过13%,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
李西廷曾表示,“迈瑞是随着深圳改革开放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踏在了特区发展的鼓点上。”在他看来,深圳的产业配套环境和条件,对像迈瑞这种以电子产业为基础的制造企业而言,是我国产业配套最为完善、性价比最高的地区。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