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深圳特区报刊发消息《广东明确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范围 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引起各界关注和热议。当日,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在08版刊登了5000多字的理论研究文章《“三区”叠加 扩权赋能 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该文提出,鉴于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五市良好的合作渊源,建议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
这篇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2020MYB036)“‘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是黄琦、张浩、黄宜秋。该文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为背景,认为深圳经济特区、湾区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三重属性,对深圳提升统筹聚集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该文建议,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统筹为切入点,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由深圳主导,通过赋予深圳经济、社会、民生事务等省级管理权限,对深圳、东莞、惠州惠阳、深汕合作区、深河合作区五地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供给侧要素进行结构性调整,在顶层设计上规划建设一个跨行政区域的资源统筹、功能协调、产业互补、成果共享的区域统筹合作新模式,加快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制度红利外溢,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扩权不扩容、强统筹紧合作”的实践模式。
文章提到,深圳在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上与东莞、惠州、汕尾、河源四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历史上看,1979年之前五市均属于惠阳地区;1979年深圳成为中国首批特区城市,从惠州单列出来;1988年东莞独立设市,与惠州分开。30年后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五市再次携手密切协作。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对外公布2020年工作计划,将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明确提及将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强化空间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深莞惠协同一体化发展。深圳都市圈不是寻求行政区划上的扩容,而是借助飞地经济、同城化、经济圈,做大做强自己的统筹范围。
该文强调,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不仅可以加快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制度红利外溢,更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一个更强大的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为下一轮全球化的合作和竞争占据有利的制高点,为深圳实现2025年跻身全球城市前列、2035年成为全国典范、21世纪中叶成为全球标杆性城市的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 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