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大力推进村史馆建设——推进党群共建,留住美丽乡愁
深圳特区报
2021-10-12 16:20

一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红色村史馆,让群众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村史馆是留住乡愁、激活记忆、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今年3月以来,宝安区委组织部统筹在全区试点开展村史馆建设,通过挖掘历史资源,传承红色根脉,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将爱党爱国情怀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和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不竭动力。

经前期研究,宝安区委组织部首批选定13处村史馆作为试点建设单位。截至9月底,已建成5处村史馆,今年年内,还将陆续建成8处,共同组成具有宝安特色的“人文画卷”。

燕川村史馆外景图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走进宝安区燕罗街道燕川村史馆,厚重的历史穿越时空,透过陈列的各种文字、图片、实物跃然而来。

红色的时间走廊内,展现的是一份份珍贵的历史文献、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具有年代感的物件。展览通过“燕川史韵,千年福地耕读传家”“红色血脉,烽火洗礼勇担使命”“自信自强,改革浪潮乘势而上”“不忘初心,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四个部分,展现了燕川村落起源至“双区”驱动发展时期的历史。

经过几个月的修缮提升,今年7月23日,燕川村史馆正式落成,占地面积586平方米,相关红色系列的2本红色漫画、5部微视频也于同日正式发布,助力宝安区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有声有色有实效。”展馆内,从先祖南迁创居,到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广东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成立;从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到改革开放百业振兴;从新时代共建全民小康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新征程,燕川的历史浓缩了深圳地区早期革命事业发展的艰苦岁月,也写照了特区、宝安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

只有回望历史、回首走过的路,才能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建设村史馆,就是了解先辈们的红色历史、创业的艰辛阵痛,形成更好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今年3月,宝安区委组织部落实区委六届六次党代会部署,启动村史馆建设,正是强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举措,以宝安的“小历史”反映时代“大跨越”,在全区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党群共建传火种

据了解,宝安的社区大多是在原有行政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近年来区委组织部主导的党群服务体系3.0模式的不断创新,基层社区的党群关系日益深厚,文化根基更加牢固,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群服务理念指导下,研究和弘扬村史文化具有较好的史料价值和资政育人作用。

6月30日,位于新桥街道曾氏大宗祠内、宝安区首家村史馆——新桥村史馆正式揭牌。展览馆中,藏有60份文献资料、515件实物,全景式展现新桥村源远流长的曾子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曾氏名人故事和建村以来获得的荣誉,特别突出了新桥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筚路蓝缕、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

以新桥村史馆为样例,宝安的村史馆建设有着三个鲜明特点:

  •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赓续红色血脉。宝安结合建党百年和党史教育,将村史馆建设纳入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中,达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教育效果。

  • 二是发扬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依托宝安现有宗祠学堂、民系村落、文化纪念馆等村史设施的基础,在条件成熟的街道、社区试点建设,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 三是坚持多元参与,推进党群共建。村史馆建设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各街道统筹试点社区党委、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具体落实,发挥好股份合作公司在场地选址、资料捐赠、经费保障等方面积极作用。

据了解,在试点阶段首批村史馆建设基础上,宝安还将系统总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编纂相关图册书籍,研发周边文创产品,串联打造宝安红色人文主题精品路线,为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标杆城区提供精神支持。

编辑 詹珊珊 审核 刘杰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