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是广东扶贫济困日。此前,深圳市国资委积极响应今年省、市扶贫济困日活动号召,发出《关于协同实施市属国资国企智力扶贫工程倡议书》。市国资委倡议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深圳市慈善会•深圳市属国资国企助学基金”。按照倡议书,首期募集的810万元,将用于河源市龙川、东源和紫金3县25个定点村已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子女。
“帮助一个孩子接受教育,就是点燃一个家庭脱贫的希望”。市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彭海斌在助学基金成立揭牌仪式上指出,智力扶贫是最精准、最彻底的扶贫。帮助一个孩子接受教育、成才、就业,就是帮助一个贫困家庭改变命运,实现长久和彻底脱贫。
实施智力扶贫工程,是深圳市属国资国企精准扶贫工作系列重要举措之一。按照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自2016年5月起,深圳市国资委及所属24家企业,承接了河源市3个县25个定点贫困村的对口帮扶任务,帮扶村总户数15239户,总人口65044人,其中贫困户1344户、贫困人口4233人。本轮帮扶共派出驻村干部47人,预计投入资金超1.5亿元。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第一步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老话到今天也并不过时。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配套,始终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瓶颈。
“从前只要一下雨,谁家能让小孩靠近老桥附近?没遮没拦的,大人走着都怕掉进河里咧!”东源县船塘镇小水村村民廖培容说,小水村河道每年夏天都发大水,经常都没过桥面,村民每次都“摸着桥过河”。
这个困扰村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在去年夏天迎来了新的转机。承担对口帮扶小水村任务的深圳市地铁集团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地铁集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优势,积极对接当地各级党委、政府,创新实施了路网、桥梁、群众公共服务中心“交钥匙”工程建设。
“交钥匙的含义,指我们对口村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从立项、招标,到建设、监理,都由地铁集团和中铁二局专业的项目团队完成。当地政府和群众只需要负责最终的项目验收。就像是开发商建好房子,把钥匙交给购房者一样”。地铁集团驻村干部赖德华说。地铁集团援建的基础设施项目质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93岁的抗战老兵廖清瑞逢人就对地铁集团驻村干部竖起大拇指。
小水村的变化,只是深圳市属国资国企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各对口帮扶企业纷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业集团、燃气集团在村道上安装太阳能节能路灯,建设村民服务中心。特区建发集团新建吉祥桥、修筑硬底化村道、建设村村通饮水安全工程和垃圾收集点、改造排污沟。振业集团开展危险道路改造、在主要村道添设治安监控、修复水毁道路和桥梁等措施。通过以上种种措施,各帮扶村的道路、水利、饮水等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让当地村民真切感受到了来自深圳国企的真情实意。
现如今,曾经年久失修、没有防护栏杆、一到大雨天“水漫金山”的危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崭新、高质量的钢筋混凝土桥梁;曾经坑坑洼洼、风雨泥泞的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高于国家标准的水泥路和机耕路。据了解,截至目前,25个对口村共计已翻新村公共服务中心19个,完成村道路硬底化86.9公里,农田水利(水渠)建设45043米,安装路灯2146盏,配置垃圾桶613个,建设医疗站15个,完成危房改造216户、安全饮水8814户,兴建文体广场16个,翻修、新建桥梁3条。
治理“脏乱差”,开展农村基建提升工作,只是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的第一步。在不断完善交通、水利、通信、电力等设施的基础上,市属国企因地制宜,突出各对口村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特色优势,全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新农村。
发展主导产业:青山绿水成为脱贫的资源
“这些兔子,就是我奔小康的希望”。东源县涧头镇大往村养兔场的主人丘镜平指着场里埋头吃草的兔子说。看到他脸上幸福的笑容,我们很难想象就在1年多以前,他还在为温饱发愁。
大往村位于东源县西北部,是涧头镇最穷、最偏远的相对贫困村。村里的贫困户丘镜平以养兔为生,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养殖的肉兔为当地野兔,易得病,产量低,利润十分微薄。
这种状况在市属国企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发生了转变。对口帮扶大往村的机场集团通过实地走访和市场调研,肯定了养殖肉兔的开发前景,聘请专家指导丘镜平利用优质的比利时兔与当地野兔进行杂交,培育出体型大、体质好、增重快,而且适应当地环境的“致富一号”肉兔品种。同时,扩大养殖规模,预计年均产值可达3.6万元。丘镜平从贫困户“变身”种养大户的经历,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报道。
“产业帮扶既要重长效、重造血,又要‘短、平、快’,所以找准切入点是关键。与其他扶贫主体相比,市属国企处在市场前沿,更加善于捕捉市场机遇。这是一个天然优势”。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属国企在开展产业帮扶时,始终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各对口村确定的产业帮扶项目都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综合考量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因素的结果。
在市国资委的统筹协调下,市属国企依托贫困村优质的自然禀赋,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和养殖业,建成一批贫困户参与程度较高的产业基地,推出一系列辨识度较高的特色产品,引导村民们在青山绿水中找到了金山银山。如能源集团出资成立龙川南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免费向有意愿种植的村民发放茶苗67000株,并计划在村内打造300亩的油茶种植示范基地。天健集团实施龙川县新龙村“万亩油茶基地”计划,规模化建设油茶基地,累计向农户发放油茶苗2.5万株。成立村集体企业龙川县龙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龙福川”山茶油品牌。现在5斤一盒的包装在市场上的售价640元。龙川茶油从“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灰姑娘”变成了都市健康饮食的新宠。
转变思想观念:启动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
春节本来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2017年的春节,深圳联交所对口帮扶龙川县红阳村的驻村干部张曼,却主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而是利用这个精准扶贫的“绝佳时机”做起了文章:组织在外打拼的乡贤回家团聚在一起,共谋家乡发展大计的计划。
“村里面的老人比较保守,沟通交流起来会遇到一些阻碍。一些好的思路和技术,如果没有熟悉的人现身说法,他们也不敢轻易尝试”。张曼说,“外出乡贤的返乡,不仅能带来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更能带来建设家乡的良计良策。驻村干部也可以借用过年机会和他们沟通,拉近感情,首先让他们理解,再让他们带动他们的家人。”
在张曼的组织下,“返乡乡贤大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踊跃建言献策。部分在外办企业的乡贤,当场表示愿意长期提供就业岗位,为村里做实事。
红阳村的情况并不是个例。“精准扶贫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理念”,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市属国企驻村干部的共识。这次精准扶贫中,市国资委明确提出“扶贫不能背着走抬着走,必须让贫困群众自己走”,换句话说,必须启动脱贫主体的内生动力。
要做到这一点,首当其冲的是夯实当地基层基础。深圳市属国资国企坚持以党建促扶贫、以扶贫促党建,通过开展村干部重学党章、党规、条例,规范基层组织生活,开展干部带头人培训等工作,抓住基层的“关键少数”,帮助村“两委”强起来,把基层的干部带起来。为他们鼓起脱贫攻坚的干劲,充实脱贫攻坚的能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此外,许多企业还结合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以基层党支部为单位与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结对子,集结党组织和党员的帮扶资源和力量,加大帮扶力度。今年“七一”前夕,投控公司、天健集团、东部公交等企业纷纷以支部为单位前往对口扶贫村,为贫困户带来特区党组织的温暖。
见习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