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宣布“劳”纳入高考、劳动教育成义务教育必修课之后,教育部又有新动作。近日,教育部对外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方案显示,今后普通高中应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为必修学分。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然而,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边缘化。在其背后,是劳动教育的弱化、异化,沦为智育的附庸。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方式。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劳动具有综合育人价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强调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同时,劳动教育也被纳入教育督导体系。课程设置与评价督导两个方面同时用力,意味着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被空前提高。这是一种及时纠偏,也是一种必要正名。
落实劳动教育需要依托课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做保证。在劳动教育开展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课程建设。围绕劳动观念素养、生活技能、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构建劳动课程体系,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适合的课程类型,让所有学生都有劳动的机会、劳动的资源,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培养自我劳动意识、习惯和技能,在服务性劳动中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在生产劳动中获取职业体验或为未来职业打基础。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对劳动课程设置、学分和课时都有具体规定,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将有据可依,执行起来也将有的放矢。
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绝非易事。首先,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授课的专业程度,对现有的师资储备是一大考验。而劳动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思维惯性,也可能导致一些教师的执教意愿受到影响。其次,学校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唯一主体,能否构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并把教育的目光从“孩子能考上什么学校”延伸到“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上来,劳动教育才能从工具理性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在价值理性的引导下释放更深层的力量。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出彩人生靠劳动塑造。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