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晨7:50,龙岗支教教师扶贫慰问志愿者团队一行18人,带着慰问品和慰问金从靖西市出发,在靖西民高黄国科书记向导下,向南驱车近1个小时,经过边境检查站,前往地处中越边境的靖西市地州镇古文村,开启了弄金管、弄国所两个自然屯的走访慰问之行,慰问13家建档立卡贫困户,走访后让他们感受最深的是“扶智需强师”!
靖西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广西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也是龙岗区对口帮扶重点地区。经过“龙岗-靖西”四年的帮扶协作,2020年5月8日,靖西市顺利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摘帽。为进一步了解靖西扶贫攻坚成果,了解贫困生家庭实际,更好地支教帮扶,龙岗教育身在靖西的王燕、陈绪、井楷、魏洪波、刘建伍、李罗、陈红梅、彭晓宁、王巧云、张文辉、王艳、黄华华、吕娟辉、陈景宜、宋淑芳、彭清林、罗明军和吴国威,全体18位支教教师报请龙岗驻靖西帮扶的巫伟航常委批准同意,筹划了此次实地走访活动,还众筹了近万元爱心基金。
8点50分,志愿者团队到达古文村村部,与在此等候的村支书、村主任汇合。
龙岗支教志愿者团队在古文村村部合影留念
9点左右,在村支书、村主任带领下,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小心翼翼地驱往本次慰问的第一个自然屯:弄金管屯。石子铺就的小路,凸凹不平,路的一侧是近乎直立的石头山,另一侧则为落差上百米的悬崖。没有护栏,车在路上颠簸缓行,幸亏团队“老司机”们车技高超,志愿者团队平安抵达。
龙岗支教自愿者团队沿着崎岖山路前往弄金管屯。
弄金管屯位于群山环抱之中。四周樟树、竹子青翠挺拔,屯口路边竟然还有一株高大的亚热带乔木植物蚬木树。用枧木树制成的蚬木菜板因其其韧性强、耐腐蚀、抗菌、抑菌、无虫蛀,深受市场欢迎,因此蚬木树被壮族同胞的亲切地称作“生财树”。山前缓坡、洼地,被勤劳的壮族人民开垦为一块块田地,种上玉米、烟叶、水稻、桑树等农作物。
坐落在群山环抱、绿树成荫中的弄金管屯
弄金管屯和弄国所屯,是两个长期封闭在大石山中的自然屯。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石料、杂木、竹子、野藤、竹篾等材料,依山而建,筑成了适应自然环境的杆栏民居。屯里没有一座钢筋混凝房屋,都是清一色纯木瓦结构的壮民族传统杆栏村落。
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以及龙岗区大力帮扶下,绝大多数村民已搬迁到山下环境更好、交通比较便捷的钢筋混凝土新居,但仍有极少数的村民故土难离,不愿搬到新居,这其中有的就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就是志愿者团队此行的走访慰问对象。
弄金管屯的两户走访慰问对象都是黄姓人家。一户家庭6口人,劳力2人。户主在家种桑养蚕,配偶在靖西务工。父母年纪已老,且都患有肢体残疾,有个孩子在读大学。另一户家庭8口人,劳力3人,另有1人患病,2人残疾。志愿者一行在村干部带领下,分别入户走访慰问,了解家庭状况和孩子读书情况。
依山而建的弄金管自然屯
9点30分左右,志愿者离开弄金管屯,继续前行,去往弄国所屯。道路更加崎岖,汽车无法通行。随行的村干部借来三轮车拉上慰问品,志愿者沿着山路步行前往。村干部告诉志愿者,弄国所屯大多数村民已经搬迁到山下新居,留恋在屯里不愿走的有两个五保户及几户留守老人,考虑到成本,这条小路便没有硬化,村干部会经常过来看望。
志愿者老师告诉记者,弄国所屯的杆栏民居布局紧凑,呈集中连排状,屯四周留有空地,分列三排约20座数十间,所有木柱都立于石柱基础上。民居分上下三层,底层养家禽、牲畜,有牛栏、猪圈、鸡舍;第二层为堂屋和卧室供人居住,可防潮防野兽;第三层用横条铺盖,用于放置玉米红薯等食粮和一些不常用的劳动工具。这种壮族的传统杆栏民居已很少见,如果稍加改造,一定会像四川“悬崖村”一样成为不错的旅游景点。
拿上慰问品,准备去拜访弄国所屯留守的壮族同胞。
在交通不便的物质短缺的年代,弄国所屯的村民守候着岁月,依托杆栏房屋遮挡风雨,世代养育着壮乡子民。近几年来,由于部分村民举家外出打工不归和自然因素等影响,这种原生态的壮族杆栏民居,正慢慢地从村庄里逐渐消失。如何加强边境一线壮族杆栏民居的保护和修缮,保留和传承壮族杆栏民居文化遗产,落实“兴边富民”战略,是发展靖西乡村文化旅游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弄国所屯的慰问对象共有11户。2户为五保户,剩下9户,属于家有残疾人口、依靠低保生活、有小孩读书等不同情况,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避免过于打扰乡亲生活,志愿者一行选择在屯口统一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
为弄国所屯壮族同胞奉上慰问金。
通过交谈,志愿者一行了解到这9户家庭共有4个孩子读小学,2个读初中,基本都在靖西市区或乡镇学校读书。孩子父母基本常年在外务工。现在村里家庭基本属于典型的“六一”年龄结构,即六十岁以上老人和十岁以下儿童留守在家。弄金管和弄国所两个屯,志愿者一行没见到哪个家庭有什么藏书,更没看到阅览室、体育锻炼设备等设施。家长们也很少跟学校老师就孩子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孩子的教育几乎只剩下学校教育。
志愿者一行遇见的每一位壮族同胞,一听说志愿者一行来自深圳,来自龙岗,脸上都绽放着自然而亲切的笑容。有志愿者老师提出,靖西贫困县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根本途径还是教育。如何让靖西的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只靠志愿者一行十几个支教老师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扶智需强师,只有帮助当地努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锤炼出一只爱岗敬业、不断进取、勇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由此促进靖西孩子们素质的不断提升,才是改变靖西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措施,支教扶贫任重道远。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