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是十五运会开幕式倒计时31天,十五运会圣火的“源火”带着来自南海深海的热情正式揭开神秘面纱。早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市南沙区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举行。
这束注定载入史册的“源火”,源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科研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采集海底渗漏的甲烷气体,合成可燃冰后通过降压装置获得分解气体,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供电实现“燃烧室”内深海引燃,呈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水火交融”奇观。
此次“源火”采集,创下全球体育运动史的新纪录——首次在深海海底直接获取“源火”。它不仅让“水火相济”的海底奇观照进现实,更将可燃冰、太阳能等战略性清洁能源,与深海探测关键技术、核心装备深度融合,生动诠释广东“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发展决心,也让世界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实力与创新底气。
这一创意源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大型活动部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头脑风暴”——广东坐拥全国最长大陆海岸线、第二大海域面积,“向海而生”是基因;如何让“海洋特色”与“全运盛会”结合,展现大湾区科技与文化实力,成为核心方向。
“就想靠‘不寻常’的点火,让大家看见广东的海洋优势和大湾区的创新劲。”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指出。11月,这束从深海走来的“源火”将踏上新旅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间传递,点燃千万民众的运动激情,让深海的“科技之光”与体育的“活力之火”交相辉映。
“‘源火’采集要走四步关键流程。”陈宗恒介绍,先在冷泉口采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再用科考船光伏发电转化的电能,远程到海底引燃甲烷;最后由“海马”号无人潜水器带“源火”回甲板,移入源火盒保存。从 1522 米深海采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粤港澳三地攻克 “不可能任务”,让体育精神与海洋雄心在一簇火焰中交汇。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