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良好党风政风

读特记者 姚龙华 整理
2017-06-20 08:20
摘要

所以,既要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改变病态的权力观,也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主动远离文化糟粕。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日前刊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的精华重新焕发,但一些糟粕也沉渣泛起。有的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和优良传统作风,不正之风嘚瑟到群众眼皮底下;又想当大官、又要发大财,抱粗腿拜码头,搞小圈子、封妻荫子,严重侵蚀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传统文化与党风政风之间存在什么关联?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何勇(山东临沂 自由撰稿人):腐败现象的出现,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有一定关系,所谓的"腐败文化"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不但不以腐败为耻,反而以享有腐败机会为荣,把腐败视为一种本事,当成一种炫耀、吹嘘的资本,沾沾自喜;而清廉者则被讥讽为犯傻、不成熟,视为不近人情、不懂人情的另类,遭到排挤,给人一种"笑廉不笑贪""笑贫不笑贪"的观感。反腐倡廉,必须铲除害人的文化糟粕,传递传统文化中的清廉文化、精华成分,移风易俗,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腐败可耻、廉洁光荣的文化氛围。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传统文化虽然精华与糟粕并存,但精华要远多于糟粕,只要略作了解,就能如数家珍。取其精华,有太多东西可学可用,也不缺具体的人和事,若能见贤思齐,就知道好官如何做,无论品行还是能力,都能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得以提升。弃其糟粕,则要看到并远离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陋习,比如享乐奢靡、铺张浪费等,更不能看风水、拜把子、搞小圈子,把周围风气搞得一团糟。唯有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并做到抑浊扬清,方能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朱昌俊(四川成都 媒体人):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受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确实很深。比如封建迷信,大讲风水;比如迷恋圈子文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这个角度,明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扬弃,确实是为政者个人观念与官场文化革新的必要一环。

但也应该看到,一些传统文化糟粕之所以在当前大行其道,并非是因为其自身太强势,而在于被失控的权力所加持,通过权力之手得以放大。一些深陷于传统文化糟粕中的领导干部,与其说是中了文化的毒,不如说是在不受监督的权力的驱使下走得太远。其实,文化与权力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好的文化搭配受约束的权力,自然是相得益彰,健康的文化也确实能够涵养健康的权力观;但再好的文化一旦受到权力的不当利用,也可能成为"糟粕"。所以,既要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改变病态的权力观,也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主动远离文化糟粕。


特评|拔除不正之风的文化"病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问题的背后有文化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反复出现,跟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陈腐因素导致的思维惯性、行为定式不无关系。在文化语境中,不正之风是"积寒成疾""病去抽丝",不会真的像"风"一样易来易去,而是会表现出相当强的顽固性与反复性,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侵害,对改革发展稳定形成破坏,对干部队伍进行腐蚀。

治理不正之风是一场持久战,打赢的关键是拔除文化"病根"。否则,不正之风即使不在群众眼皮底下嘚瑟,也会玩起新把戏、耍起新花样,想方设法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恶习终难改。

我们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良好的党风政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党员干部要学会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风民风的转变,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评论员 姚龙华)

编辑 陈冬云


(作者:读特记者 姚龙华 整理)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