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们最开心的一天。然而,对某些小朋友们来说,在这样的快乐时光背后,父母亲却在为争夺孩子抚养权而激烈地对簿公堂时,着实令人唏嘘,此时孩子的合法权益,往往会被他们晾在一边。在以下抚养纠纷案例中,罗湖法院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最大化为原则,积极采用多种举措,最终实现案结事了。
本案中,原告主张原、被告为规避购房政策而办理离婚登记。离婚后双方仍然生活在一起,后因为双方产生矛盾而决定分居。原告称当时办理离婚登记时双方并未感情破裂,所以约定由被告直接抚养孩子。而今弄假成真,原告不同意由被告直接抚养孩子。原告主张其具有较高学历,是某企业的管理人员,并且一直以来由原告父母帮忙照顾孩子。原、被告离婚“弄假成真”后,原告母亲气得生病回老家后才由被告的父亲帮忙照顾孩子。庭审中,法官感觉原、被告均对孩子有强烈的抚养意愿和责任感,一时无法判断哪一方谁更适合抚养孩子。
因为孩子才3岁半,无法表达其真实意愿。法官先组织家事调解员对原、被告进行调解,希望双方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重归于好。在调解未果后,法院又委托心理咨询师增加对双方的抚养能力进行评估。通过与双方交谈、心理测量、格盘测算、孩子绘画,心理咨询师发现,从外在条件分析,原告的学历、经济条件、父母的和睦程度虽均优于被告,但原告陪伴教育孩子时间明显少于被告,而且其脾气暴躁,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被告陈述时,原告曾一度情绪失控拍桌子,试图打断和阻止被告说话,而被告脾气温和,举止得体,而且有更多时间来陪伴孩子,这一点非常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最后,心理咨询师认为,被告作为母亲更细心、温柔,能让孩子得到更为细致周到的照顾和关怀,因此孩子由被告抚养将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法官参考抚养能力评估报告在判决中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最终判令孩子由被告直接抚养。法官在判决中对原、被告提出建议,希望双方在离婚后能放下彼此的隔阂,抛开此前的恩恩怨怨,尽可能减少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共同守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判决后,原、被告均未提起上诉。
【读特新闻+】
法官寄语:
涉抚养案件中,未成年子女由哪一方直接抚养关乎孩子的未来。然而,仅凭在法庭上听取双方陈述,法官难以做出客观的判断。引入抚养能力评估制度,由心理咨询师通过对当事人及其未成年子女单独或共同询问、心理测试、做沙盘游戏等方式,可以更专业地了解亲子关系的真实状况,对亲子关系改善提出建议,为法官判定由哪一方直接抚养孩子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心理矫正和情感治愈,实现问题家庭及其成员之间关系的修复和弥合,能有效减少因父母离婚对未成年人子女造成的伤害。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