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读书 | 致孩子:阅读里的生命与生机
陆梅
2020-05-31 11:57

我为什么要编《文学家给孩子的21封信》这样一本书?

接手这本书信集的选编,确乎存有一点小私心——我对山东画报社有偏爱,一度喜欢他们清芬扑面的装帧,素雅简净,用纸轻盈,很合读书人的心思。山东画报社的刘丛女士找上门来,希望我给青少年编一本书,内容是文学家们写给孩子的信,说服我的理由也充分:我在文学报当编辑,浸染文学多年,日日和作家作品打交道,自己又从事着儿童文学写作。

《文学家给孩子的21封信》

陆梅 选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20年1月版

顾念我的忙碌,刘丛贴心提醒说是可以选取几位如沈从文、汪曾祺、丰子恺这样的作家书信,授权事宜交由出版社来联系。可尽管麻烦,我还是更愿意约到当世作家的原创稿,虽然沈从文汪曾祺丰子恺也一直是我心仪的作家,但是他们的书信早就散布在各种集子里,没必要再去爬梳重复。所以出现在你面前的这22位文学家的21封书信,除个别书信已在前、而我也刚巧看到合宜入选,基本就是我一来一回地联系催问下作家们专为此书写下的。我很感谢作家友人们的支持,感铭这一份情谊。

选择名单时,我谨守一条原则:这个作家文字要好、为人也真,如此才不负孩子们的信赖。不管他/她是为自己的孩子而写,还是写给陌生的小读者,甚而是“此生不曾拥有的女儿”,他/她一定是有话说,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寻常日子,我们每天生活在大同小异的世界里,获取大同小异的资讯,连客厅的沙发、爸妈的期待都是相似的,课业压力那么重,除了学习、学习,还是学习……然而终究还会有一个更合乎你我想象之外的心灵世界——

你在这个世界里学会对自己的管理,懂得什么叫天真、什么是尊重;懂得怎样面对人生中的受伤、误会和偏见;在呼啸而过的时代列车里,你甚而有机会走进父辈生命中的名词,有机会打开未来世界的信,看一看两百年后的天空是什么样的?还有,少年的读和写,少年心事怎么解?阅读是为了什么?当你身边的亲人渐入老境时,你有思考过老了的事情吗?一个人长大,要经历多少的学习?不单单是知识的学习,课堂里的学习,见识和教养的学习,还有学会学习的学习,学习是我们一辈子的功课。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陆梅

我编好了这本书,还想写一封信,写给与这书有缘的孩子们。

这封信怎么开始呢?此刻,我脑海里跳出这样一句话:“什么赢在起跑线?人生应当赢在每一个转折点!”这是我的儿童小说《无尽夏》里的一句话——呼应般的,正好用在你们身上。读信的你,就站在这样一个转折点,小学毕业,即将踏入初中。《无尽夏》刚好就是写给告别童年的你的。

而我不无沮丧地发现,用一封短信来给“站在初中门口”的你一点儿人生和文学的经验,其难度不亚于写一个小说。那些“由经验得来的老实话”,真的管用吗?我几乎能够猜想到,这个暑假,你最大的愿望是每天睡一个好觉,能有刷手机和玩游戏的时间,而你的爸妈,可能早就替你报好了某个暑期补习班,耳提面命敦促你用功用功用功……这是发生在无数城市家庭里的现实一瞥。而十二岁的你,身体在拔节,心智却可能还停留在童年期——一个不尴不尬的年龄。有时连你自己都觉得别扭,你那企图停留在童年期的混沌意识和不管不顾往前走的身体在撕扯,你企图抗争,却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肯定不是简单的获取知识。获取知识也不再限于课堂里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获取知识的路径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信息搜索极为便捷和快速,互联网重构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并非记忆力不重要了,而是记忆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并非课堂里的知识获取可有可无,而是基于知识积累的理解力感受力显得尤为重要。

也许你更愿意在虚拟的世界里嬉笑怒骂,你耳熟能详二次元、B站弹幕、电子歌姬……和各种梗,小学阶段你还和书很亲切呢,但是、眼下,你可能更容易和手机里的动漫、游戏心照不宣。我将怎样来和你说说“有一本书的晚上,就是一个在天堂里的晚上……”,说说一个人在青春期的时候,“最好的安慰——比友谊都好的安慰,最大的乐趣——比恋爱还大的乐趣,就是一本质量上乘,既有故事又有思想的小说,跟着小说书去漫游幻想的世界”……当年女作家陈丹燕和上海七宝中学的孩子在梯形教室六个下午的倾谈是如何影响了一些人的人生,今天,还会让你心有所动吗?

陆梅给爱书的孩子签名

对,知识不等同见识。当然有些知识也需要强攻硬记,你总不能在考试的时候摸出手机来说“我先百度一下”。知识不能代替见识。当你在成长路上走着的时候,你仍然需要另一种学习。那就是见识。什么是见识?见识就是感通,就是基于知识积累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充分调动你的身体和心灵,可以从一句诗,甚至其中的一个字开始,寻找兴发感动的力量。你要把自己放进去,和自己产生关系,这个时候才有会心处,感受到乐趣。也就是说,只有把知识贯通为见识,你才更能感受生命经验里的那些心灵发光的时刻。带着陌生化的眼光,或者对熟悉事物的重新打量,或许你能看到一种不同的和世界的关联。因为你要知道,如果学会了看,这世界就变美了。

而这个贯通的过程,就是阅读。阅读最重要的功能,是惊醒生命的生机,是发现自己、提升自己、矫正自己、完善自己,是纵然世界嘈杂,美好依然是生活的信仰。等等吧。这些也算得上由经验得来的老实话,不知你能接受几分?我想你早就领受了好书的魅力,只是虚拟世界的吸力太强太大了,而做个一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逆潮流而行的见识家,总是不那么容易!我的一个作家朋友徐鲁在他新书《讲好中国故事》里说:“一个人要把自己归于平常是很容易的,难的是怎样让自己变得‘特别’或‘很特别’。”说得对极了,我想这也是由经验得来的老实话。

手捧一本好书和沉迷于网络并非两条永不交集的平行线,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思想,没有话说……”这是我从很多少年人那里听来的苦恼——是不是你多少也有?在你写不出作文的时候。网络的特性就是众声喧哗,人云亦云,各种信息狂轰滥炸。信息越繁复,可能内心越空虚。因为你过的是和大部分人一样的大同小异的生活。你变得不会思考,不会怀疑,不会想象,不会探究,不会发现……多么可悲啊,一个对现实不再敏感、不爱提问、不想抬头看一看天空和流云、只顾低头刷手机的“没有思想的白痴”!

这么说,或许你会不以为然,而我,仅仅只是爱之深、责之切。但愿成长路上的你,不要成为没有想象力和不会思考的人。理想的阅读,肯定不是刻意去完成一个“读”的任务,而是在读完一本书后,感受到生命本身的美好。这些美好慢慢会滋养你、成全你。

所以你看,只有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你才有可能经历超越日常生活的不一样的人生——文学的人生。所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说:“我无法从头再活一遍,可是我们却能够从头再活一遍。”这就是阅读的魅力,文学的魅力。我愿意相信,和这本书有缘的孩子,都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生,都看得见生命中的光和亮。

编辑 高原

(作者:陆梅)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