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圆满闭幕。正如此前外界所预期,2020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与部署:新增1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和上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转给地方;在2019年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负2.36万亿元的基础上,2020年新增减负2.5万亿元;不设GDP增速指标,但突出“六保”底线要求和“六稳”目标以及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等等。
2020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个年份,对深圳来说,尤其如此:疫情全球蔓延情势危重,世界各国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加大,个别国际势力频频掀动的“限华”风波直接影响深圳的科技创新企业全球化发展,困难和挑战叠加;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支撑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使命叠加;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也是“双区”建设全面铺开的开局之年,时间节点叠加。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也更见担当。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就是要迅速地把两会的决策部署转化成深圳的建设与发展的新气象。
深圳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改革。今年以来,中央和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比如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等。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深圳就要以更大的改革力度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国担当引领。
深圳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以改革促开放,面向全球凝聚创新发展的要素与资源,成为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最为丰富和完善的国际化城市之一。要巩固和提升既有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拓展和培育新的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深圳必须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或区域,以更大的力度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以“最好”凝聚“最优”。
临难不避、实干为要。早在3月中旬,深圳就发布了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的“一号改革任务清单”,明确列出210项改革举措;紧接着,2020年一季度重大投资项目集中启动,全年计划投资的重大项目达487项,总投资逾8000亿元;支持一系列为新经济培育基础设施的“新基建”项目投入建设,包括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等;教育、卫生、文体、环境建设等一大批涉及民生的公共事业项目快速投入建设……
全国两会的决策部署,对于深圳来说,是一系列的实质利好,但更是鞭策驱动,在特殊年份的特殊考验中,深圳应该以特别的精气神不断发挥特别作为,包括真正将两会推出的惠企惠民政策举措“直达基层,直达民生”;继续发扬复工复产阶段服务企业的精细作风,确保“留住青山,赢取未来”;坚守“人民至上”、“发展为了人民”的初心与宗旨,将抗疫关键时段培育出的“守望相扶,守望相助”社会氛围固化为城市精神,传承发扬等等。
这些,都应是深圳在全国两会后的新气象。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