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年前的“洋气”棺椁“亮瞎眼”!这些北朝文物不容错过

记者 刘莎莎/文 齐洁爽/图
2017-06-11 22:22
摘要

山西在北朝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古代平城和晋阳是历史文化重镇,北朝时期文物极其珍贵,此次主要展现这一历史时期精美完整的釉陶、瓷器、佛造像和金银器、金属器等,反映了北朝时期文化的基本概貌。”

 

6月10日,“平城晋阳——山西出土北朝文物精品展”在位于市民中心东翼的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举办,共展出北朝鎏金银器、陶瓷器、石棺床、响铜器、陶俑等文物共计200余件(组)。展览将持续至8月20日,期间,市民可免费参观。据悉,本次展览是国内首个“北朝文物主题展”,通过文物反映北朝时期的“一带一路”。

胡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的北朝

北朝(公元386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政权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王朝。山西在北朝文明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西晋时拓跋鲜卑崛起,此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又迁都平城(今大同),逐鹿中原。自此,平城作为北魏都城97年,京畿地区人口盛时达百万,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颇具影响力的国际都会。

北魏末年,高欢选晋阳(今太原)作为根本基地,聚天下兵甲,建大丞相府,遥控朝政。其后,晋阳作为东魏、北齐的“霸府”与“别都”而步入黄金时代,繁盛有逾邺都。  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明交流日益繁荣,社会政治经历了重大变革,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胡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是此时期文化艺术的显著特征。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的北朝政治至北齐发展到鼎盛,成为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山西作为北朝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其丰富的考古出土资料系统地展示了北魏至隋唐的文明演进。

国内首个“北朝文物主题展”

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表示,此次展览酝酿已久,是目前国内文博系统首个比较细致丰富的“北朝文物主题展”,生动反映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璀璨历程。山西博物院副院长张慧国表示,此次展览集中反映了北朝文化上接秦汉,下启隋唐的文明历程,极富历史文化价值。“从历史价值而言,北朝文物具有非常鲜明的独特性。山西在北朝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古代平城和晋阳是历史文化重镇,北朝时期文物极其珍贵,此次主要展现这一历史时期精美完整的釉陶、瓷器、佛造像和金银器、金属器等,反映了北朝时期文化的基本概貌。”

此次展览共分为平城风华、霸府晋阳、北朝佛韵、丝路胡风、胡汉之间五个单元,集中展现山西地区北朝文物精品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将这一时期兼收并蓄、包容创新文化的艺术再现,也是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提供有益借鉴。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青釉龙柄鸡首壶、黄釉莲花尊等文物、萨珊波斯帝王狩猎纹银盘,十分精美,异域风情十足。

重中之重“虞弘墓汉白玉石椁”

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是“虞弘墓汉白玉石椁”。虞弘墓虽在唐代已遭盗掘,但出土文物的精美和丰富让人叹为观止,其中以汉白玉石椁最具代表性。石椁四面饰以精美雕刻,由50多个单体图案组成,图案中所描绘的人物均为高鼻深目、棕肤黑发的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图中的人物、动物、服饰、器皿、乐器以及花草树木的美术风格、造型特点,均带有极明显的中亚波斯风格。

雕绘内容中的宴饮、乐舞、射猎、祭祀、家居甚至酿酒等画面,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墓主人万里之外故乡的风土民情,也为后人研究虞弘所信仰的北朝三大外来宗教之一的祆教,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据了解, 虞弘墓,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珍贵的资料,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这是我国第一座经过科学发掘、有准确纪年、并有着完整丰富中亚图像资料的墓葬,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佛教造像亦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观众在看展时,可关注融合了希腊雕塑、印度佛像、中国雕塑风格与鲜卑贵族的审美,以威严雄健的风格著称的云冈石窟造像,和呈现出典型汉化后的褒衣博带与秀骨清像之风,题材上以未来佛弥勒、观世音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等为主的又深受龙门石窟造像运动影响的山西出土古代造像以及东魏时期,褒衣博带,胡化风气占据主流,并吸收印度笈多艺术又融入鲜卑审美风格的造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范文谦说。

编辑 王润天

(作者:记者 刘莎莎/文 齐洁爽/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