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你是否想念凉爽夜风中,三五好友一道吃宵夜、喝啤酒的感觉?
这几年,不少地方取缔了占道经营的小吃摊、小卖铺,虽然城市面貌随之整洁了,但总让人觉得城市的烟火气少了,人情味薄了。
最近,在成都、杭州等地,路边小摊慢慢重现。人们发现,规范化的临时占道小摊,并没有损害市容市貌,还找回了这些历史古城的别样风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别看路边摊子小,却关乎大政落实。
路边小摊,就是一种灵活就业的形式。成都允许占道经营两个月内,已经保障了超8万人的就业,直接或间接增加了10万就业岗位,可以说,路边小摊为当地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做出了贡献。由小摊提供的便捷、丰富的商品与服务,也满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
据了解,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对各地有序恢复、科学指引路边小摊规范经营,更好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民生需求服务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过去,占道经营的路边摊,让市民又爱又恨。小吃摊的食品美味可口,但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噪音、油烟也让周边居民大受其苦。一些地方的路边集市、夜市,也造成了交通出行堵塞、三无产品横行、影响邻里和睦等问题。这是许多城市取缔占道经营行为的原因。恢复路边摊经营,得首先规避这些难题。
现在,各地都在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路边小摊也是商。消除其副作用,实现路边经济效益最大化,就要为流动摊商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对摊商进行更精细的管理。
帮助摊商实现经营转型。当下,“新零售”概念正火。“新零售”讲究的就是“赋能”。例如日本的7-11便利店,就已经从传统零售企业转型成为赋能企业,它不再干预门店具体经营,而是通过大数据收集研判、产品研发中央厨房等形式,为门店运营转型升级提供帮助。小摊升级,也可以借鉴新零售的赋能思维。政府要鼓励与小摊经营相关的“赋能”产业,在支付、外送、物流、仓储、金融、产品研发等环节,为小摊装备上现代化的“武装”,使其经营形式更灵活、丰富。
加强对市场秩序、环境卫生等问题的监管、治理力度。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吃大排档、逛夜市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是游客到此一游打卡的必备项目。这些路边摊的卫生条件相对较好,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也比较融洽,当地管理部门勤抽查、常巡逻,功不可没。纽约的小餐车也十分有名,为不少金融白领解决了吃饭问题,但他们要上路,必须首先获得政府颁发的牌照。为路边小摊划定相对集中的经营区域,严格规定经营时间,并对小摊的食品安全、卫生环境等经营状况进行动态评级,颁发数字化牌照,过去路边小摊脏乱差的面貌就能得以改善。
为摊商经营打通工商、食安、税务、人力社保等政务服务渠道。摊商经营,优势就是便捷和灵活,因此,在登记注册环节,应当从简从速,在经营地址、经营范围等方面予以更宽松的规定。要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更符合流动摊商经营特点的安全检查机制。现在,不少城市要求“明炉亮灶”,给小摊贩的厨房安装摄像头、传感器,也是可行之举。政府也要对摊商缴税、用人等方面,予以灵活变通规定,保证法律法规在不折不扣地得到实施的同时,又不会过于机械。当下,政务服务上网是个大趋势,税务、用人等业务,手机一键“搞定”,既方便摊商经营,也方便政府管理,更维护了社会利益。
在中文里,城市这个词,由守护安全的“城”和促进商业的“市”组成。现代城市,安全的定义扩展到了环保、卫生、城市秩序等领域。“城”与“市”的功能建设,城市管理者要善于平衡。准许摊商经营,是促进居民消费,激活夜间经济,保障就业稳定的一记妙招,但也考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要把放宽搞活摊商经营,作为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建设的一个发力点,做好“小文章”,见得“真功夫”。
世界一流城市,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往往就在细节中:巴黎的咖啡馆、罗马的卖艺人、东京街头巷尾小小的“深夜食堂”……这些市井文化的载体,构成了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文化想像。现在,中国的城市要突破“千城一面”,重振传统的“摊贩”“市集”,不失为一个好思路。历史上,勾栏瓦舍、茶馆市肆,留下了丰富的中华市井文化,也记录下盛世生活的美好图景。如今,经现代管理和科技术赋能的路边小摊,可以帮我们找回传统的城市记忆,给城市增添一份别样风味。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