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祖述槐轩》对于国学的诠释,似与读者促膝交谈

读特记者 余梓宏
2020-05-27 20:09
摘要

槐轩学派创始人、清末大儒刘沅,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一位圆融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家,刘沅所著《槐轩全书》也成为“以今文经学为特征的清代蜀学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性文献”。

槐轩学派创始人、清末大儒刘沅,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一位圆融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家,刘沅所著《槐轩全书》也成为“以今文经学为特征的清代蜀学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性文献”。

刘伯谷先生是刘沅的曾孙,《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 <大学><中庸>》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讲稿两个部分。

《古本大学》讲稿以《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蓝本,指出学习《大学》的目的在读书明理和学习做人之道,在复性和周知民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成己成人的本末关系和功夫次第。《中庸》讲稿阐明了“天道即人道”“尽人即可合天”的大旨,论述了做人的根本问题和天人一体、天人和谐的基本观点。

刘伯谷先生所讲大学之道和中庸之道,皆以其曾祖、槐轩学说创始人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刘沅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

《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 <大学><中庸>》刘伯谷 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0年1月。

在成都南门三巷子(后改名为纯化街)有一个书香弥漫了数百年的学术门派、教育世家,人称“川西夫子”的刘沅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因庭中有三棵老槐,故名其书斋曰“槐轩”。2009年至201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刘伯谷先生,应成都市原双流传统文化研习会之邀,在双流明诚堂以其曾祖、槐轩学派的创始人刘沅先生的基本观点为根据,系统地讲解了《大学》和《中庸》这两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这就是《祖述槐轩———刘伯谷先生讲〈大学〉〈中庸〉》一书的来源。

对儒家元典的诠释,一直贯穿于槐轩学派的发展历程之中。刘氏家族“明末入川, 二百余年耕读不辍……代有人才”。“四川总督锡良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向清廷请求为刘沅立传的奏折中说,刘沅“生秉异姿,幼承礼训,蜚声黉序,早登拔萃之科”,可谓少年成名。刘沅 “撰述《四书》《易》《书》《诗》《春秋》《三礼》恒解、《孝经直解》《古本大学质言》……诸书传后”,逐渐形成了以追索孔孟元典精髓、实践人伦、修身复性为终极目的的治学理路, 从文本和义理两个方面纠正宋儒对儒家元典的误解。

刘沅所著《槐轩全书》成为“以今文经学为特征的清代蜀学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性文献”, 成为中国古代文献中罕见之汇通儒、释、道三家哲学精髓并形成较为完备学术体系的哲学巨著。刘沅之孙刘咸炘所著《推十书》“承续了中华人文风教的传统而踵事增华”,与《槐轩全书》一起成为中华文化学术史上的两大瑰宝, 在近现代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父作子述,开枝散叶,蔚为大观。良好的家族环境、深厚的家学渊源、博采多方的宏达胸襟、求索本源的执着坚守,使刘沅开创了槐轩学派;而其子孙、学生不曾间断的学术传承和发扬,使槐轩学派绵延近两百年,影响及于海外。

刘咸炘长子刘伯谷先生,秉持家族传统,几十年耕耘教坛、研习经典, 不曾懈怠, 学养深厚。在整理《槐轩全书》《推十书》的同时,,常常接待国内外前来问学的学者和门人。在讲学、游学、答疑中,刘先生无不推己及人,始终以传播槐轩阐释之儒家元典精髓和做人之道为重,为人所尊仰。《祖述槐轩》一书,正是刘伯谷先生立于“槐轩学派”数百年对于儒家元典的研究之上,推出的一本持之有故的国学普及性读物。

《祖述槐轩》就是根据刘伯谷先生讲授刘沅《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录音整理而成的,全书分为《古本大学》讲稿和《中庸》讲稿两个部分。本书以刘沅所著《大学恒解》《中庸恒解》的基本观点为据,贯穿了槐轩的先后天学说和理气学说,指出并纠正了程朱理学对儒家元典的误解,为读者准确理解儒家元典字义、文义和主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教材。由于百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祖述槐轩》对于国学的诠释,娓娓道来,似与读者促膝交谈,能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间,润物无声。

刘沅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正是因为他所追求的“圣学”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现状深刻而睿智的洞察上的,是与社会实践、民生民彝、五伦五常紧密结合的与时俱进的致用之学,由此他被誉为“塾师之雄”,这是“槐轩学说” 影响广泛而深远、被“转相传习”的重要原因。刘沅主张,治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周知民情,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五伦关系,由后天返还先天,恢复人美好纯善的天性,从而实现“士农工商皆可为贤圣人” 的目标。

《祖述槐轩》一书中,对于《大学》与《中庸》的诠释,与其他典籍的不同之处,也就是源于此。本书对于词句的解读,并非是照本宣科,而是充分考虑了国学典籍与现代人生活的结合点。读《祖述槐轩》,学圣人之道,明德知礼,对于现代人增强国学素养,讲传统文化运用于生活,都有一定的意义。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