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玉器不仅是价值不菲的收藏品,更是理解中华文化传承的文化符号。”5月28日,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院文清在深圳博物馆(新馆)为热爱收藏的市民带来一场《神秘的石家河文化玉器》讲座,打开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卷轴。
“良渚和红山,一南一北两大玉器文化为人们所熟知,但石家河玉器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存在也光彩夺目。石家河玉器属新石器时期文化,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代表了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的时空坐标。”院文清介绍。
石家河文化玉器实际是指出土于长江中游地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石家河遗址一共出土了三批玉器,分别发现于石家河遗址群的罗家柏岭、肖家屋脊、谭家岭。2015年谭家岭遗址最新发现的玉器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院文清介绍,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虎首,构形非常精炼,艺术影响十分深远。石家河文化玉器虽然以虎首造型最为流行,全形卧虎也能见到,这也是石家河人建立的一个高水准艺术范式。玉虎居然也有表情,眼神迥异。另外,石家河出土的人面玉器的“吐舌头”和“戴耳环”的特征,也与环太平洋一些民族风俗异曲同工,值得细细琢磨。
院文清是湖北省博物馆二级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湖北省考古学会会员。发表学术著作十余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多项重大考古发掘项目。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漆器、玉器、丝绸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编撰的《江陵雨台山楚墓》一书获夏鼐考古学二等奖,参与编撰的《楚文化志》获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先后在10余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荆楚文物奇观》、《荆楚百件馆藏瑰宝》作者。
此次讲座活动由深圳市收藏协会主办,深圳市海南商会、深圳市广西商会、深圳市天津商会、深圳斗室空间文化有限公司承办,是我市“收藏文化大讲堂”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大市民的文物鉴赏能力,减少上当受骗的几率,引领市民理性收藏,深圳市收藏协会特地组织了“收藏文化大讲堂”知识讲座活动,本活动将全年持续开展,在每月中下旬的周日举办。
5月29日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深圳市收藏协会主办的“收藏文化进社区及民间收藏文化知识讲座活动”第三场“金声玉韵”玉器及青铜器展览出也将正式在档案大厦首层开展,并现场邀请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院文清为市民作“水坑青铜器的鉴赏与养护——一把越王剑的前世今生”的知识讲座,帮助收藏爱好者学习更多青铜器知识。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