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超百万的科技工作者中,有一部分是来自高校的教师。他们不囿于象牙塔,而是勇于弄潮商海,把科研成果转换成市场化产品。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康勋记忆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少军就是其中一员。
打开陈少军的朋友圈,内容都是关于熔喷聚丙烯、熔喷布专用料等各种新材料的研发成果,以及他奔波各地考察、选品的身影。迄今,陈少军从事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研究已有20余年,在“形状记忆聚氨酯”领域国际排名第4位。
把研究成果变成生产力
2010年,陈少军从香港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被深圳强大的经济增长力和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所吸引,毅然决定把深圳当作自己圆梦的城市。“我觉得在深圳,总会有自己大展宏图的机会。”
来到深圳后,陈少军在参加科研和企业交流活动时,感受到深圳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强大需求,于是开始思考和探索创办一家企业,把自己的知识融入深圳创新创业的氛围中。2018年陈少军创办了深圳康勋记忆材料有限公司。
两年来,在陈少军带领下,康勋记忆材料发展迅速,掌握了一批新材料核心技术,申请了一批重要专利,开发了多项创新产品,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及4D打印线材的产业化,建设了深圳大学创新实验室及深圳光明留学人员创业园材料应用实验室等。
在深圳这10年里,陈少军的科研成果也十分丰富。他完成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自科基金项目、4项深圳市研究项目、1项长沙市科技局重点项目;主持在研1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布局项目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
高校创业者更需勇气
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但高校教师具体如何将抽屉里的论文转换成经济发展“利器”?结合个人经验,陈少军认为,一方面是高校本身需要有好的引导和支持政策,最好是有自己的孵化基地。“孵化基地最好是专业集中的孵化基地,大家可以资源共享,减少投入。”陈少军说。
另一方面,陈少军认为,高校教师创业者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丰厚的技术积累和优秀的产品基础,如果政府好好引导,给予适当的政策资助,会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产品。他建议,可以给高校的孵化基地多一些政策支持或者资金资助,这样大家都有机会把成果变成可用的产品。
用行动诠释“顶天立地”
身为特区科技工作者,陈少军表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重大。
陈少军认为,科研工作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指科技工作者要做出一些在世界上有贡献的科研成果,以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来体现;立地是指要做一些能落地、接地气、服务社会的创新产品。
今年2月,面对疫情导致的口罩生产原材料不足的问题,陈少军带领团队开足马力,不到一个星期就研发出了新配方熔喷无纺布PP原料,可向市场提供400吨原料,约4000万只口罩。这是陈少军在用实际行动诠释“顶天立地”这个词的意义。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