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榜|以这些书为窗口,看清所有人的未来

读特记者 伍岭
2020-05-22 19:07
摘要

当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化的危机时,人类需要反思的内容还有很多。正如本期书榜非虚构好书《血殇》里说的那样,当下就是窗口,但总是不愿看清未来。

当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球化的危机时,人类需要反思的内容还有很多。正如本期书榜非虚构好书《血殇》里说的那样,当下就是窗口,但总是不愿看清未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所有医院加起来一共只有142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出血热病毒(例如埃博拉)的患者,另有不到400张红区床位可以收治感染空气传播的高危病毒的患者。因此,假如爆发四级事件,整个美国加起来也只有542张红区床位。

本书作者预测了一场全球性爆发的病毒,由某种生物安全四级的新发病毒引起,它能通过空气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没有疫苗,用现代医药无法医治,用术语说,这是一起四级事件。但事实上,这个预言中的病毒(尽管不是埃博拉)正在美国以及全球肆掠,而医院是否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患者并照护他们?流行病学家是否有能力追踪并打破传染链?现在与未来,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我们可能将长期处于思考与应对的行动中。本书是《血疫》的续作,书中的角色鲜为人知。然而,我们在这场世人生平仅见的最具毁灭性的迅猛瘟疫之前,始终能窥见他们的行动和选择、生存和死亡,病毒的蔓延或许就是未来之事的一个范例。尽管本书只集中描写了特定时间点上的少数几个人,但作者希望我们能够以此为窗口,看清我们所有人的未来。

虚构作品中,《隐痛》所关注的社会热点依然是女性被性侵后的生活。作者以文学手法揭示了被害女性身心所遭受的难以想象的伤害和难以言说的痛苦,以及女性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全社会对待性侵的可悲态度。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本书还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悲剧,不仅仅有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还有亲人与亲人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存在主义式悲剧,乃至人(受害者)对自我和他人存在意义的认知变化。作者冷峻的笑法近乎残酷与惊悚,向读者展示了生活巨大而复杂的黑洞。

来自深圳的青年作家林棹在《流溪》中,为我们勾勒了一处少女成长的丛林。既然是丛林,一定是险象还生之地——在情人,或支离破碎的家庭之间,主人公对于爱的探寻,也成为我们在俗世中迷惘的象征。

·虚构

《流溪》林棹 著,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4月。

这是一份疑点重重的独白:很难说清叙述者是天真少女、狂人、骗子,抑或三者皆是。她周旋在浪荡的情人、破碎的母亲、暴戾的父亲之间,用泡沫和幻梦高筑起可疑的前半生,最终坠向不可挽回的结局。这部处女作呈现细密画质地,携带着亚热带岭南独有的滋味、风景与记忆,讲述成长的歧途和可能的代价,纪念那些被随意折断与腐败在地的微弱者,和他们有过的爱与生活。

《小手》(西)安德烈斯·巴尔瓦 著,童亚星 刘润秋 译,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

本书收录了巴尔瓦广受赞誉的中篇《小手》与中篇集《正当意图》中的四篇小说。五部中篇的形式不同,题材各异,叙事颇具原创性,风格也难以归类:

一个在孤儿院被杀死的小女孩,一个离家出走的厌食症少女,一个深陷婚姻危机的马拉松跑者,一个静静看着母亲走向死亡的女人,一个突然意识到和年轻情人年龄差距的同性恋老人。从童年、青春期、中年危机到衰老与死亡,从友谊、亲情、爱情到背叛与仇恨,从孤儿院、医院、公园、精神病院到马拉松赛场,从霸凌、厌食症、原生家庭、爱无能到婚姻危机……恐惧与孤独,暴力与反抗,自毁与受难,在巴尔瓦的五部中篇小说中纤毫毕现。

《刚多林的陷落》(英)J. R. R.托尔金 著,邓嘉宛 石中歌 杜蕴慈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

在“一战”索姆河的战场上,托尔金写下了中洲世界神话的第一笔。继《贝伦与露西恩》《胡林的子女》之后,《刚多林的陷落》作为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最终章,见证了第一纪元终于走向终结。这三大传说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本书也是克里斯托弗·托尔金编辑整理的最后一部托尔金作品。

《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著,楼武挺 译,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作者、短篇小说大师凯雷特绝版十年故事集。

一个从不给迟到的乘客开车门的巴士司机;一个和地狱来的男人谈恋爱的女人;一个许愿和天使做朋友并得偿所愿的孤独男子;一个为了买玩偶被父亲要求砸碎自己存钱罐小猪的男孩;一个杀手被雇去杀一个世界上品德最正的好人……简洁、激烈,令人痛苦地好笑,让人惊讶地诚实,埃特加·凯雷特的故事犹如快照,以聪慧和睿智照出生活中隐藏的真相。

《隐痛》(法)伊内丝·巴亚尔 著,焦君怡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这是法国当代女作家伊内丝·巴亚尔的处女作,入围2018年法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以直面现实的笔法和勇气,撕开生活温情脉脉的面纱,讲述了一出由性侵引发的悲剧。三十岁的女主人公玛丽美丽优雅、魅力四射,在巴黎有着体面的工作、相爱的丈夫、幸福的婚姻,正下定决心要一个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成了她命运的分水岭。玛丽承受了巨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苦痛,但她的家人和朋友无一人施以援手。她一次次努力尝试自救,却只是陷入更深的深渊,最终不得不以极端的方式“拯救”一家三口。

·非虚构

《血殇:埃博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美) 理查德 ·普雷斯顿 著,姚向辉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5月。

世卫组织认为,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显示,“对于应对严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世界并没有做好准备”。

埃博拉流行病更像是某种模式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新发病毒跳出生态系统后造成的震荡波。病毒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类这个物种的反抗,最终偃旗息鼓。然而,下一个震荡波会是什么?本书通过2014年埃博拉的疫情,讲述了医护人员和科学家为保护我们而战的精彩故事,并为新发病毒的未来敲响了警钟。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弋舟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

作者经过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寻访了数十位生活在乡间和城市的孤寡老人,记录了老人独居的生活状态,完成了此书。

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孤苦无靠,精神上孤独无依,对于一个有着父慈子孝传统伦理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文理想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文化精神命脉的诛心之痛。本书写空巢老人的忧伤、子女在他乡的现状,有现实感,困惑感。既有一种直抵心灵、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又有一种诗性的文笔和乡间话语的生动再现。

《从那霸到上海:在临界状态中生活》孙歌 著,一頁folio·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5月。

本书以2011年日本核泄漏作为引子,观察和分析了日本社会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中呈现的种种真实机制,并提出在充满危机的现代社会,保持临界状态思考的意义。而与美军基地共生的冲绳,则长期生活在临界状态中,正因如此,小小的冲绳在不自由的历史处境里,冲破国家和主权的逻辑,迸发出自由的政治想象力。孙歌教授关注冲绳的思想力量,以此出发,进而重新开掘中日关系、东亚政治秩序乃至世界文明格局的思考。

《天生的标签:美国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美)伊布拉姆·X.肯尼 著,朱叶娜 高鑫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20年5月。

在奥巴马于2008年当选总统以后,美国真的如一些媒体所说进入了“后种族社会”吗?事实上,种族主义思想在美国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隐晦和复杂。肯迪追溯反黑人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以及这些思想的惊人力量。他以美国历史上的五位杰出人物作为向导,犀利地揭示了种族主义思想不是由无知或仇恨引起的,而是由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大脑设计出来的。

《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瑞典)本特·扬费尔德 著,糜绪洋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2020年5月。

在这本马雅可夫斯基的权威传记中,扬菲尔德从围绕马雅可夫斯基的文学圈子着手,来展开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短暂一生的追述。其中,布里克夫妇与马雅可夫斯基的爱情与友谊组合可以说既是政治与美学先锋派的化身,也是崭新的先锋道德之化身。马雅可夫斯基是头号革命诗人,奥西普是文化界领衔的思想家,而莉丽则因其自由解放的爱情观而成为现代女性的象征。本书也介绍了马雅可夫斯基身边的其他人物,他们的命运都和那个兼具英雄气概与悲剧色彩的年代密不可分。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伍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