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2020码上经济“战疫”报告》发布(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码上经济第一季度交易额同比增加25.86%;疫情期间(统计自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5月6日)政企个人总用码量达1400亿次,人均节约耗时29.2小时。此次报告由腾讯微信、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码上经济是以二维码为载体,创造经济新价值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在疫情期间,成为疫情下政府治理、企业运营、社会服务、个人生活的重要支撑。基于敏捷灵活的微信二维码生态催生出高适应性码上经济,在疫情期间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重要影响力。
申报、出行、经营...这些基于二维码应用的“码上生活”,在近几日迎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健康码设立“国标”规范,应用前景广阔
5月21日,“健康码”正成为当前各地群众出行和复工复产的高频应用,但各地“健康码”在运行中存在标准不统一问题。为此,《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于近期正式发布。专家认为,健康码“国标”从多个方面规范了各地“健康码”建设运行标准,为未来“健康码”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供图
日前,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主办的《个人健康信息码》系列国家标准解读公益讲座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有关专家就健康码“国标”的出台背景、研制过程、逻辑和关系、“健康码”的组成结构和应用场景,以及未来的扩展应用作了解读。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供图
通过开放“健康码”系统标准符合性检测和互认对接,将来更多的“健康码”或类似个人健康信息系统经技术验证后可以接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全国互认,进而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支撑。
未来,“健康码”还有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可以与“互联网+”证照服务相结合,实现“亮证授权”;在景区、园区提供健康游园信息支持,为公共交通出行提供支撑等。
▌支付宝收/付钱码合并,“出行”被置顶
5月20日,支付宝举办了一场“不正经”的产品发布,支付宝产品经理处端以脱口秀形式“剧透”了新版支付宝将带来的三大升级:“出行”将首次出现在支付宝首页顶栏位置;“应用中心”将为更多小程序提供曝光位置;“市民中心”则成为各类民生服务统一入口。
在下一个版本的支付宝中,将首页的收钱码和付钱码合并,空出的位置留给“出行”。以后不管是坐公交地铁、骑共享单车、出门打车,都可以在这个固定入口,一键直达。这也是“出行”首次出现在顶栏位置,仅次于“扫一扫”、“收付款”,用户使用更方便,也意味着支付宝将出行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了。
▌“企业码”率先试行,政企合作更简便
5月20日上午举行的“企业码德清试点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获悉,浙江省首个“企业码”试点在德清成功运行。当地企业通过“企业码”,就可以快速获得政策兑付、融资贷款、产业链合作等便捷服务。
企业码是什么?它实际上是企业获取政府服务的绿色通道、产业合作的协同平台以及数据驱动的应用系统。据介绍,企业码以浙江省企业服务综合平台为应用支撑,围绕企业急需、高频使用的应用场景,通过多系统工作协同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从而实现企业服务的“最多跑一次”。
扫码进码、码上名片;码上政策、码上直办;码上诉求、码上融资;码上合作、码上信用。这些新应用,让企业主们颇为受益。如“码上名片”,就受到不少企业负责人的好评。因为在平时的项目接洽、产业对接的过程中,一般只会交换彼此个人名片,对于企业信息,通常以口头介绍为主,很少会交换“企业名片”。
“申请‘企业码’并完成企业信息填写,企业就好比有了‘专属名片’。通过“企业码”,企业注册地、负责人、特色产品、企业优势等信息一目了然,方便企业相互了解,也增进彼此的粘合度。
▌“码”上议案,支持“质量码”服务体系
5月20日,山东广播电视台报道称全国人大代表孙丕恕在济宁鱼台县调研农产品后,准备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一个关于“码”的议案。
大米是鱼台的特色农产品,但市场一直被假冒伪劣产品抢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给鱼台大米的品牌建设带来阻力。去年,孙丕恕来这里调研,建议通过“质量码”这一技术产品破解难题。”
“质量码”融合了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将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信息全部收录,且不可篡改,为产品品牌和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孙丕恕表示:“质量码的运营商,有政府、企业、消费者政府,政府在这里很大一个体现是公信力,质监方面、市场监管局可以对这个产品进行认证。”
植入“质量码”平台后,鱼台大米有了电子身份证,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扫码追溯到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遭遇多年销售瓶颈的鱼台大米迎来畅销,“质量码”也迎来了更多应用需求。目前,孙丕恕推广的“质量码”服务体系目前已经覆盖全国30个省份、107个地市。今年,孙丕恕将把“关于支持质量码服务体系助力质量强国建设”的建议提交到全国两会。
▌“码上生活”常态化将激发企业对“新基建”的需求
报告还指出,码上经济的发展将激发企业对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需求,46.5%企业表示将加大数据中台投入,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对“新基建”的需求越高。码上经济让“战疫”更敏捷 ,让“新基建”应用更多元。
其中,码上经济的发展“新基建”中企业对“大数据”的需求激发影响最大,占比54.8%。5月22日,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今年两会上专门对“大数据”提出相关建议。
他表示,大数据是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推动数据要素参与到更多价值的创造和分配,大数据中心的建立能够助力牢固信息化“地基”建设。今年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那些密切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大数据信息,深化共享、便捷使用的需求更是日益强烈。
张近东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如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保证数据共享和维护的可用性、准确性和实效性。数据治理的核心问题是数据共享,他建议建立“公共数据社会化共享”管理平台,将“信息孤岛”转向跨领域、跨地区、跨层级、跨业务等数据资源的协同管理,实现全面采集,全程、全景覆盖。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陈伊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