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还是深圳中学学生的汪之涵跟随父母一起,在仙湖植物园种下了回归林中的一棵小树苗。20年过去了,小树苗已经长大成材,当年的植树人也成为深圳创新创业的杰出青年代表——现如今,汪之涵已是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获得深圳青年科技奖,积极为深圳创新发展做贡献。
汪之涵
参与香港回归活动的激励伴随求学创业路
再次回忆起20年前与父母一同在“香港回归纪念林”种下小树苗的时刻,汪之涵依旧心潮澎湃。汪之涵说,父母崇尚的教育方式是让孩子更多地去亲身体验。因此,在1997年2月,父母带着他到香港旅游,对一河之隔的香港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而就在一个月以后,汪之涵参加了种植回归林活动。
“当年,父母在得知深港青年要在仙湖植物园,按照中国地图图案携手种下1997棵土沉香幼苗,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时,当即决定带上我一同参加。我还记得,当天我们在祖国版图的西北种下了小树苗,这对于老家在西北的我们来说,是巧合,也更加激动了。”汪之涵回忆起植树当天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1997年6月30日,深圳大街小巷都沉浸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喜悦之中。汪之涵也参与其中——在文锦渡口岸,冒着大雨欢送驻港部队的激动,汪之涵至今仍难以忘怀。
1997年,和香港回归有关的活动,汪之涵至今珍藏于心。汪之涵认为,在十几岁的时候,能参与到这样的历史大事件中,他非常幸运。同时,香港回归带给他的激励和自豪也伴随着他今后的求学、创业历程。
从学霸到创业精英为深圳创新发展积极实践
17岁以广东省高考物理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25岁拿下英国剑桥大学电力电子专业博士学位;历任剑桥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常务副主席,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常委、科技总监等职……汪之涵可以说是一个“学霸”。而在求学路上的“威水史”汪之涵也延续到创业后。
2009年,汪之涵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了深圳这片曾陪伴自己成长的热土。凭借学业专长,他创办了深圳青铜剑电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后改名为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身高新科技产业的创业浪潮之中。经过整个创业团队的努力,短短3年多时间里,他们成功打破国外企业技术垄断,成为国内首家专业从事大功率IGBT驱动模块研发和生产的企业。
“深圳整个城市的创新意识十分强,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鼓励和软硬件配套也非常完善。内地广阔的市场、丰富的科研资源在深圳都能很便利地享受到。另一方面,从区位来说,深圳离香港最近,可以借香港的优势加强与国际的沟通交流。”汪之涵认为,在深圳,创新企业能够得到很好地成长,创新人才也能更好地一展所长。
在5月20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汪之涵就“通过海外投资并购促进高层次人才团队落地深圳,并与深圳上下游产业深度整合,推动转型升级”的体会和建议发言。“我们正在积极实践着这个城市所倡导的创新发展。我们也希望深圳能继续营造创新创业天堂的氛围,聚集更多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为深圳发展积攒更多的后劲!”
深港优势结合将迸发巨大活力
20年前,汪之涵和香港的联系,可能只是到香港旅游、参加种植回归林和欢送驻港部队,而现在,汪之涵和香港的联系日趋紧密。汪之涵所在的企业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进行过多次技术交流,从而推动了相关研发项目的进展。未来,他还计划与香港科研团队继续深化研发项目合作,推进科研成果在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同时积极引进香港高校的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来深圳加入其创业团队。“深港两地距离近、语言通,香港高校拥有世界级的科研团队和一流的科研成果,在深圳进行产业化落地很有价值,潜力巨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已被提上重要日程。这让汪之涵对未来深港两地携手合作发展信心十足。
“如果深圳科技创新领域的优势与香港金融服务业的积累能紧密整合,将迸发出巨大的活力。通过推动产业升级,进而创造适合国际一流企业、一流科研创新的土壤,深港也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最为核心、最为国际化、最有创造力的区域。”汪之涵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可能成为继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而在此期间,深港的紧密合作将为深港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青年是社会的未来,深港两地创业青年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他们的深入合作与互动,不仅能增强两地在经贸、科技领域的合作,更能够带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汪之涵认为,深港青年创业者将“挑起大梁”,逐步成为深港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
编辑 桂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