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一周 | “超大”深圳,还要“超强”
​深政观察
2021-09-26 10:54

2021年9月20日至26日。

本周,我们迎来历史性的一刻!灯塔守候,晚舟归航,全网刷屏,小政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及时推送了这一喜大普奔的好消息。

历时近三年的艰巨斗争,孟晚舟乘坐中国政府包机,于25日晚平安抵达深圳。当晚深圳灯光璀璨,全城欢迎孟晚舟回家。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这是孟晚舟在包机上所发朋友圈的标题,也是她时隔1000多个日日夜夜最终“回家”的肺腑感言。

赶巧的是,就在几天前的中秋之夜,“湾区升明月”2021大湾区中秋电影音乐晚会在深圳湾畔深情唱响。余音绵长、耳畔回荡,让我们再次深深地体会到“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

“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今天的自由。”孟晚舟之所以能平安回家,是因为她背后有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

一个国家要强大,离不开一座座城市的强大。本周,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名单被再次刷新。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共同构成最新的中国城市“塔尖”格局。深圳在超大城市之列,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的腰杆能不能更硬起来,很大程度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实力强弱。

本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14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2位,已确立全球创新领先者地位。而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再次合体,斩获全球第二。

成绩来之不易,但这只是开始。虽然孟晚舟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打压不会就此停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是“超大”深圳变得“超强”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圳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必须担当起的历史责任。

01

近日,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上公布。

现行标准下,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深圳城区人口高达1744万,超过了重庆和广州,仅比北京少了31万。深圳在7个超大城市之列,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在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中,广东占了4个,是全国最盛产大城市的省份。

大城市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全球从来也没有停止过的事实。大有大的道理,大城市往往具备很强的虹吸效应、集聚效应。

以城区人口规模论,深圳非常争气地排到了第三,广州则排在第五。梳理发现,广州人口数1868万,比深圳多出119万,但深圳城区人口数1744万,比广州城区人口要多256万。专家分析,这与深圳特殊的管理体制有关,深圳是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座没有农村的城市。全市仅有5万人没有统计到城区人口,应该来自深汕特别合作区。同时也说明,深圳市域面积虽小,但建成区规模很大。

“超大”深圳,大有大的样子。从经济总量来看,深圳正向3万亿大关进发,在上海和北京身后紧追不舍。从地均GDP来看,面积最小的深圳以13.85亿元/平方公里的成绩高居第一,比排名第二的上海高出一倍还多,当然跟纽约、东京、香港等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超大”深圳,“人口红利”延续。在超特大城市中,城区15-59岁的人口占比,东莞以81.41%位列第一,深圳以79.59%排名第二,劳动人口占比优势明显。而城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深圳5.33%最低,老龄化程度最轻。年轻意味着活力,年轻人集聚代表着城市的吸引力。让人眼馋的人口结构,是深圳未来的潜力和希望所在。

小政认为,一座城市,“肉身”超大,“灵魂”也要强大。城区人口规模的大小,是衡量城市能级的重要指标。但城市能级的提升,不仅在于城区人口规模的扩张,经济实力、治理能力、生态质量、公共服务水平等也必须跟上。

城区人口多,城市能级高,其要素、资源、资本吸引力都会增强,对周边小卫星城的吸引力带动力辐射力也会提高。城市规模评级关系到很多大项目的审批,关乎土地、教育、医疗、路网等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深圳在超大城市之列,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据小政所知,深圳明确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子,努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城市,可谓抓到了点子上。眼下,深圳正在高标准建设宜居城市、枢纽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掀起了基础学位、高水平医院、住房、公共配套设施等建设热潮,行动力度之大令人振奋。

由“大”而“强”,这些都是必经之途。

02

大要有大的样子,强要有强的水平。当前,科技创新的显示度与影响力,可以说是评断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强不强的核心因素之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日前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排名从去年的第14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2位,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已确立全球创新领先者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仅次于日本东京-横滨集群。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雏形初现,成就再获国际认可。

创新具有集聚性和开放性,创新本身会带动创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不再是一个科技园区或城市的地理概念,而是城市群组团形成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范畴。无论是“双区”建设,还是“双城”联动,展现的就是城市群组团融合发展、开放创新的新模式。

穗深港创新集群“新”在何处?2020年之前,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统计的是深圳-香港集群。2020年首次加入了广州,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

分析认为,深圳不仅通过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还将香港的金融创新资源,广州的基本服务资源,以及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发达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资源整合到了一起。如此一来,不仅巩固了原先深港创新集群全球排名第二的位置,也进一步缩小了与东京-横滨创新集群的差距。

穗深港创新集群“创”往何方?深港穗创新集群的强劲表现,直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深圳是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阵地。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C位”,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是深圳的主攻方向。所谓的创新策源地,既指自身是科技创新的“原产地”“丰产地”,也指善聚四海之气、善借八方之力推动自身科技创新,还指通过自身好的创新资源、机制、模式赋能他者催生科技成果,也就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引擎”或“杠杆”。

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加倍放大杠杆效应。一方面,深圳要做强深港这一极,强化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在一步步深度融合中催生“合聚变”。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要与北京、上海一道,形成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南到北串成一线,成为辐射带动全国科技发展和自立自强的骨干支撑。

当前,深圳正围绕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夯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人才汇聚“五大行动”,着力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和源动力,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特别地,针对深圳一批高技术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卡脖子”风险的问题,深圳基于“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成”的原则,深圳向着“从0到1”的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猛冲锋,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反向复刻”模式,转向以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引领产业发展的“正向推动”新阶段。

所有这一切,正是深圳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努力,也是深圳做强自己、带动全局的重要抓手。

原标题:《深圳一周 | “超大”深圳,还要“超强”》

编辑 特区报-刘彦审读 韩绍俊审核 特区报-王雯,李林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