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底以来,共享充电宝势头火热。有统计显示,目前该领域已有十余家创业公司入场,深圳街电科技、来电科技等多家企业相继获得了亿元级别融资,腾讯、鼎辉资本、金沙江创投等逾30家投资机构更是在一个多月内完成了12笔融资,金额接近12亿人民币。它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虽然资本层面很乐观,但在消费层面,不少市民对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并不太看好。
市民:方便但不是刚需
位于创新第一线的深圳已成为各家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必争之地。据了解,市内各大热门商圈均已布局了“来电”、“街电”、“小电”等多家共享充电宝设施。其中,“来电”的大机柜主攻大型商场等人流量多的大场景,一般被放置在商场的出入口或者靠近电梯、服务台等处;其小机柜和“街电”多是放置于商铺门口、收银台等显眼的地方,小电则多放置于商铺内,并被固定在桌面上。
记者来到福田购物公园一处“来电”大机柜,看到该机柜共提供40个充电宝,市民可通过APP、微信、支付宝等方式租借,收费为1元/小时,1小时之内则免费,每天10元封顶,押金为100元或可凭芝麻信用分免费租借。经过观察发现,半小时内约有三四位市民使用了该设备。
在机柜上成功租借充电宝后,市民陈小姐向记者表示,共享充电宝确实方便,她已经多次使用过不同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尤其是出门时候一旦忘了给手机充电,用这个确实可以救急。”不过她认为,共享充电宝的网点目前仍然不太多,有的机柜也不是很好找,还的时候会比较麻烦,而且类似的租借设备都不免费提供数据线,这一点不够理想。
另一位市民刘先生则认为,共享充电宝虽然可解“燃眉之急”,但却并非刚需,因为平时人们随身携带一个充电宝也不是特别费劲的事情。他说,虽然现在共享的东西很多,但不是每一种都能立足风口。“估计能火一段时间,长远则要看商家未来‘价格战’怎么打和是否会有更加简便的借还方式。”
同时,刘先生也对共享充电宝的安全问题表示了担忧。“首先是产品质量是否过关,其次是经过共享后的充电宝会不会染上手机病毒或木马?”
商家:吸引消费者但使用频率一般
随后记者来到皇庭广场一家餐厅,该餐厅在门口接待处安装了一个“街电”小机柜,较为醒目。据餐厅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该设施同样可以通过APP、微信和支付宝等入口进行充电宝租借,价格方面则与“来电”趋同。
据了解,这台设施进入店铺大概半个月时间,但使用频率一般。“一般情况下,一天内会有数十位使用者过来租借。”记者观察到,在长达一小时的时间内,仅有一人前来使用该机器。
该工作人员对此认为,一是交租金模式令不少消费者却步,因为现在不少共享企业在退还租金的时候比较拖沓,二是厂商主打“免费租售”的宣传口号,但事实上仍然需要收费,这也让不少消费者难以认同。
不过她坦言,放置共享充电宝对吸引市民入店消费有一定好处。“一些市民逛商场时手机快没电了,看到店里有这个设备就会倾向于进店消费,另外有很多市民会觉得‘在哪借在哪还’,这也促使一些回头客过来消费。”
专家:仍有多方面提升空间
虽然受大量资本看好,但在消费者层面,共享充电宝似乎还有一段路要走。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O2O部助理分析师陈礼腾表示,共享充电宝若想长足发展,应从多个方面入手。
他认为,共享充电宝目前仍在起步阶段,各商家需要在快速抢占市场、积累稳定用户的同时,大力推行信用免押金租赁。“共享经济模式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信任问题,目前共享模式的押金无疑是新用户不能进入的最大阻碍,虽然目前‘街电’、‘来电’都可以凭芝麻分来免押金,但有很多消费者并不知悉,这需要进一步的推广。”
此外则是充电宝本身的硬件性能。“充电效率、使用时长、充电安全性等不仅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本要素,也是平台竞争的依靠。”陈礼腾认为,各厂商需要提升硬件水平,使充电过程更加高效、安全,对消费者的忠诚度将有积极的影响。
而对经过共享后充电宝的数据安全问题,来电科技CMO任牧此前曾表示,消费者在每次归还充电宝时,共享充电宝机柜都会自动检测该充电宝状况,被拆卸过或改装过的充电宝会被立刻发现,并被当做故障充电宝退出市场。
深圳一位通信行业人士也提醒市民,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应注意观察手机状态。“例如,充电时如果手机弹出‘是否激活开发者模式’、‘是否允许设备访问照片和视频’或‘是否信任该设备’等提示时,建议立即放弃使用。”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