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养老受欢迎,但建在自家社区又遭嫌弃,怎么破?

读特记者 罗莉琼 文/图
2017-05-15 19:25
摘要

可见社区“居家养老” 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受到邓秀芳等居民的欢迎。

日前,福田园岭八角楼PPP项目开工,该项目打造集居家养老、日间照料、老年餐饮等六位一体服务模式,八角楼托养中心建成后将为社区居民提供130张养老床位。这是深圳大力发展家门口养老的一个缩影。6年前,市民政局开始探索具有深圳特点的养老模式,我市老年人日照中心从4家发展到85家,日照中心配建标准由过去的300平方米调高至750平方米。

在深圳的多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每天步行就能到达日照中心开启一天的幸福晚年生活。老人在日照中心参加唱歌等公益活动,还能享用老人营养餐,日照中心以其多功能的特点实现了居家、社区养老的需求,深受居民欢迎。然而,日照中心也遭遇“邻避效应”尴尬,部分居民支持政府发展养老事业,却又嫌弃建在自家社区的养老机构。记者日前对此进行采访调查。

“喜欢一碗汤的距离养老模式”

“为人子女,我们无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但社会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我们可以给予父母物质上的保障,对于精神层面的关怀,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市民邓秀芳表示。6年前,她开始为父母寻找合适的养老机构,让父母享受专业的养老服务,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八角楼托养中心。

据邓秀芳介绍,八角楼托养中心是一个老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这里所有的服务都围绕改善老人身体功能,延缓身体机能衰退,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质量,实现尊严重建而开展的。“我94岁的老父亲已经在这里度过了6个年头,我的母亲和婆婆也在入住中心的第三年与世长辞。”邓秀芳表示,母亲认为能在八角楼托养中心度过人生最后的日子,特别有福气,母亲还特意交待她去世后要穿上托养中心发的那件玫瑰红外套。

“老父亲卧床不起,他常说这里的护工细心照顾他,这里的饮食很合老年人的口味,这里的生活丰富多彩,他在这里很安心、很愉快。”邓秀芳说,她认为最好的养老模式就是“一碗汤的距离”,即子女在家里烧好一碗汤,端到养老院给老人喝的时候还没凉掉,而深圳的日照中心则是这种养老模式的最好体现。“这种与子女一碗汤距离的养老模式,我们是真心喜欢!有这种养老模式,我们也不怕老,因为子女就在家门口。希望更多的社区也有这样的养老机构,造福更多的家庭,惠及更多的老人。”

社区养老偶遇“邻避效应”尴尬

据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赵冰介绍,深圳倡导“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可见社区“居家养老” 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也受到邓秀芳等居民的欢迎。

然而,全国多地媒体报道过社区养老偶遇“邻避效应”尴尬,深圳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况。记者在福田一小区随机采访了解到,部分市民支持建设养老机构,但不要建在他们家的小区。而这种居民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自己带来负面影响,进行集体反对的行为,属于典型的“邻避效应”。

社区养老好处多多,为何会出现被小区业主反对的情况?“业主反对主要是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担心社区养老设施的运营影响小区的环境卫生;二是担心社区养老设施的运营对小区造成潜在的消防和安全隐患;三是担心降低居住品质,影响房价;四是忌讳提供临终服务,情感受损。”市社会福利协会秘书长张伟表示,目前法律并没有规定不能在居民区建设养老机构,居民的反对诉求也没有法律依据,主要是居民的情绪和认知观念还没有转变。随着独居空巢老人比例越来越高,居民对家门口的养老需求也将越来越强烈。

加强沟通逐步打破“邻避效应”

“园东老人日照中心已经运营7年了,颇受居民好评,居民很认可这种社区养老模式。这几年,我们很少遇到嫌弃日照中心建设在社区的居民。”园东老人日照中心负责人尤凤表示,临终关怀仅是日照中心的一项服务,日照中心更多的是提供提升老人晚年生活品质的公益服务。

如何打破“邻避效应”?市政协委员蒋雷表示,政府和养老机构运营方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了解到日照中心运作模式和服务的内容。而日照中心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做好安全管理,解决居民顾虑。此外,日照中心也要提高自身运营能力,开发更适合社区老年人的服务项目,提高居民的接纳程度。“我们缺失生命教育课程。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生命过程,市民应转变观念,用平常心看待。”市政协委员潘委员表示。

“老人在家突发疾病又没人照顾时,家属更担心。在日照中心,老人能得到及时救助,反而会减少死亡几率。”“现在年轻人都要上班,老人白天在家附近的日照中心活动,晚上还能回家,我们放心方便。”记者随机采访多个市民如此表示。

“20年前,市民不愿意住在幼儿园和医院附近,如今,养老机构也遭遇这种尴尬,随着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加,有养老配套设施的小区将更受欢迎。”尤凤表示,加强沟通尊重社区居民的想法,多方共同努力逐步打破“邻避效应”。

见习编辑 张颖

(作者:读特记者 罗莉琼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