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记者亲历:“一带一路”成全球新闻界的一个大故事

读特记者 孙锦 沈勇 文/图
2017-05-14 07:18
摘要

这是“一带一路”的盛事,也是全球媒体的盛会,读特记者5月13日赴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注册,从首都机场到媒体注册酒店再到论坛主会场新闻中心,“一带一路”元素随处可见

 读特记者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注册现场。

这是“一带一路”的盛事,也是全球媒体的盛会,读特记者5月13日赴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注册,从首都机场到媒体注册酒店再到论坛主会场新闻中心,“一带一路”元素随处可见,而对于来自全球的4000多名记者而言,这既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时代见证,更是一次职业生涯中恰逢其时的难得机遇,各地记者的选题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识:“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全球新闻界的一个大故事。

“一带一路”气息扑面而来

 首都机场T3航站楼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接待点。

记者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一眼就看见了专设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接待点,其中一位志愿者听说记者来自深圳主动走上前询问情况,这是一位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大四的学生,她的家乡是东莞,所以遇见广东媒体代表特别亲切,她告诉记者,从5月11日开始就陆续有嘉宾和注册媒体记者抵达,5月13日接待量到达一个高峰。这是一支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志愿者队伍,共有20多名师生,主要任务就是在首都机场为参会嘉宾与记者提供交通指引,协助他们顺利到达目的地,确保他们无论说何种语言,都不会遇到交流障碍。 

刚从机场出来,“一带一路”元素以及“共商、共建、共享”的字样随处可见:道旗、硬质横幅、户外广告、立体花坛、标识系统都进入了“一带一路论坛时间”,据悉,此次北京共设立了7座立体花坛,其中,论坛主会场之一的国家会议中心前广场的“丝路金桥”主题花坛最引人注目,由琥珀金砖搭建成高7.2米、宽80米的金桥,寓意交流互通、和平发展、共赢共生的世界和平之桥。

  国家会议中心前广场的“丝路金桥”主题花坛。

全球4000余名记者云集论坛

 5月13日是媒体记者注册报到的最后一天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天,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乘坐机场出发的穿梭巴士来到媒体酒店。据悉,参与盛会报道的记者有近4000人,各大酒店内部均设有媒体接待处,引导大家注册、报到,交接会议资料。大家在酒店快速整理行装,便跳上前往国家会议中心的大巴,提前体验和熟悉报道环境。

记者在大巴上看到,中外记者的比例基本是一半对一半,尽管没有深入交流,但相逢时的微笑,如古丝路上的春风化雨。从酒店到国家会议中心只有短短20分钟左右的车程,但沿途经过鸟巢、水立方、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标志性建筑,不少初来中国的外国记者啧啧惊叹沿途如画的北京风貌,纷纷掏出手机记录下难忘的时刻。有提前几天就报到的记者在车上聊起这几日观赏的中国杂技团《天地宝藏》、北京民族乐园音乐会《丝路回响》和北京京剧院折子戏等文艺演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让人惊艳。

量身定做策划选题

这是一场全球媒体人的盛会,面对即将到来的论坛,各路记者都在量身定做各自关注的报道选题。

 菲律宾国家电视台记者Lorefel Agaid。

记者刚走进新闻中心注册现场就遇到几位来自菲律宾的记者,他们最关注总统杜特尔特论坛上将发表怎样的观点,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将会与中国达成哪些合作共识,“我想从中国制造的视角来策划一组选题,希望能采访到中国企业家,把中国制造业的变化告诉本国观众。”来自菲律宾国家电视台的Lorefel Agaid正在设法联系采访与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家。

 供职新华社的埃及籍记者Ragab Mohamed。

作为供职于中国媒体的外籍记者,来自新华社的埃及籍记者Ragab Mohamed说着一口流利而纯正的汉语,他笑称自己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我最关注‘一带一路’中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打算挖掘一些丝路上人文交流故事,读者喜欢有情节性的报道,”Mohamed告诉记者,他平日的工作是主要用英语撰写报道传播给海外受众,业余时间里他爱好中文写作,写作灵感和题材主要源自埃及文化,以中文形式诠释出来,让中国受众深度了解阿拉伯文化。

编辑 詹婉容

(作者:读特记者 孙锦 沈勇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