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好书品读之《呼吸》|技术发展不可挡,人类做好道德上的准备了吗?

读特记者 余梓宏
2020-05-16 11:38
摘要

在《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的后记中,特德·姜提到了故事的灵感来源,一方面是传承自科幻小说中常见的人造生物传统,另一方面却是对人类所有陪伴关系的思考,包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另一半、孩子、宠物

作为《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度十大好书之一,特德·姜这部短篇小说集,随处可见人造生物,就像从宙斯头部跳出的雅典娜,这些人造生物一出现就完全成形。但意识并不是这样工作的,软件体真实的生命周期是什么样?这个问题是特德·姜在文学中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读者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

特德·姜的小说无疑是独特的。多数科幻文学在观感上是理工男的气质,硬核且孤冷,描述的对象总是浩瀚无垠的宇宙旅行,或闪着冷光的机械造物,在赛博朋克的空间里你追我赶。在特德·姜的短篇小说集《呼吸》中,这些视觉上的科幻元素出现得极少,但却处处透露着思辨、恢弘、超越的质感。

《呼吸》 (美)特德·姜 著 耿辉 等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年12月

阅读特德·姜的小说,你可能会发现,所谓的科幻感并不仅仅意味着感官上的未来感冲击、或是把主题放在拯救人类、解放宇宙之类宏大题材上,而是一种穷尽思考、指向终极的哲思——借用学者戴锦华的一句话来评价《呼吸》的迷人之处,那就是:用科幻的设定去打破唯物主义的物理限定、我们的身体和知识的限定,去思考宇宙、地球、人类、生命的整体及其意义。

哲学家喜欢利用思想实验来拷问终极,比如人们所熟知的“电车难题”“薛定谔的猫”等,用简单的语言去描述一个想象力实验,以此来拷问伦理哲学、量子力学等形而上的难题。而《呼吸》中的大部分篇目,实际上也是利用故事的笔调来构建一个个“思想实验”,但特德·姜的文字无疑比哲学家的“思想实验”更具备了可读性与人文关怀。

开篇《商人和炼金术士之门》就充满了一千零一夜式的寓言色彩。故事设定在异域中东,但讨论却是“时间穿越”这样的思想实验。如果真的能时间穿越,与未来的自己相遇,向他探讨如何抉择,我们的人生会就此不同吗?特德·姜用了四个角度来思辨:幸运的工匠哈桑(未来的他是富豪)、从未来的自己那儿偷东西的织工阿吉布(最后一无所有)、哈桑的妻子拉尼娅、想挽回爱人生命的商人阿巴斯......这些故事恰好构成了时间旅行的一个“反题”:也许我们这一生早已命中注定,哪怕因时间旅行而改变的东西,本就可能是命运早已设定的一段。这样的结论或许会让不少人深深叹了一口气,但作为命定论者的特德·姜写下这个故事,未必只是像哲学家那样单纯学理性地回答思想实验,他似乎在用哲学且浪漫的笔调告诉我们:命中注定下的时间旅行并非没有意义,我们无法改变过去还是未来,但却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

如果单单截取特德·姜在故事中所给出的结论,的确很容易让人悲观。《呼吸》《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等篇目,同样都是宿命论的设定,说的道理都是:你的一生早已被注定,你无法改变一切。但特德·姜治愈的地方在于,虽然他尝试以严密思辨的方式来回应一些大的哲学命题,但他并没有仅沉浸在思辨的快感之中,反而捕捉到命定论中的诗意与美感,给人以希望之光。作为创作者的他,无疑也早早就看到了笔下故事的结局,但结局却不是他所要抵达的终点,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所发生的一切。这是特德·姜所讲的故事中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呼吸》中每一章篇幅都不长,并且涉及时空、自由意识、人工智能等巨大的科幻概念,但特德·姜并没有忽略作为科幻文学中“次要”的情感描写,并且恰恰相反,他利用科幻写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情愫和羁绊。这在本书占最大篇幅的《软件体的生命周期》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故事虽然写的是人类培育人工智能“数码体”的故事,但在他笔下,人工智能更像是人类的孩子,需要人类的关爱理解与尊重,甚至是长时间的陪伴。这与简单粗暴地将人工智能为工具,或者视作人类的威胁的角度大有不同,特德·姜想描述一种“伟大的理解”,这种宇宙共通的理解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在人与其所创造的世界之间。

在《软件体的生命周期》的后记中,特德·姜提到了故事的灵感来源,一方面是传承自科幻小说中常见的人造生物传统,另一方面却是对人类所有陪伴关系的思考,包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另一半、孩子、宠物:“如果我们想赋予一个人工智能大的责任,那么,我们需要为这些问题提供合理解答。让你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些让人头疼的问题:什么是爱?我们如何获得爱?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存在罪恶、痛苦和失去?我们如何找到尊严与宽容?谁拥有权力?为什么?什么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把康德的所有书都植入人工智能的大脑,而是类似于父母对子女那种精心照料。”

在《呼吸》的很多篇目中,外表披上的是科幻外衣,内里却是一直在反观人类及其情感本身。《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的设定是,假如由机器人保姆去培育婴儿,真的能培育出“理性儿童”吗?达西用这种方式培育了儿子莱昂内尔,莱昂内尔追随着父亲的步伐继续研究机器人保姆,却失败地将自己的孩子培育成“社会心理侏儒症”,当他发觉了自己错误地追逐了父亲的梦想时说了一番话:“假如我是别的科学家,不管结果怎样,我努力证明他的理论也许能体现出他的声望和影响。但我恰恰是雷金纳德·达西的儿子,我的一生也证明了父亲的关注对于儿子的影响,所以说我两次反驳了父亲的理论。”借用这个故事,特德·姜写出了父子间某种复杂的深刻情感。同样在《双面真相》中,人类已经发明出能保存个人所有记忆的工具,但特德·姜却阐述了作为记忆的另一面遗忘的重要性:偏偏正是遗忘,才是人与人关系维系的纽带。

正如众多评论所认为的,特德·姜的作品在哲思和审美乐趣上达到了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但真正让特德·姜在众多科幻作家中脱颖而出的,或许正在于其独特的人文气息。对科幻的追问,恐怕最终要触及的,仍然是人类本体意义上的议题:技术的发展不可阻挡,然而,人类做好了道德上的准备了吗?

(晶报供稿)

编辑 刘珂

(作者:读特记者 余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